算是我的读后感吧。
在当当上看到有电子版的时候,我还是舒了口气,至少能确保自己不会错过什么了。
十三个故事,都是短篇,分分钟能翻完一个故事的字数。
每个故事都是一段人生。能看到作者想在里面容纳的东西。
虽然书的简介也好、书名也好,都带着一种消极的萎靡态度,甚至在没上市的时候就收到了恶评,但其实书中并没有那么悲观的思想,大部分的故事,还是积极向上、鼓励人心的,至少这是我从中获得的感触。
我觉得这是沪生老师的一次自我突破,是他在浓缩精炼自己的文字的时候,对于短篇文学的进一步尝试。
就以往来说,沪生老师虽然常年写着书评和影评,但是在那过程中他确实在不断总结,探索着怎么去更好、更简练地叙述事情。但这次又与单纯的书评和影评不同,沪生老师写着自己的故事,然后将思索的余地留给读者,尽量缩减了自己的抒情甚至完全不用作家的上帝视角说话,让人物去讲故事,而并非作者来讲人物。
所以虽然这次看上去是写着好多悲剧,其实何尝不是在悲情里面发掘更多人性的力量,毕竟如果没有黑夜,就没有人需要打着灯光把前方照亮。引用苏童先生的一句话:“比如关于说到堕落、悲剧性、喜剧性都有得写,说到生与死,生不一定就是新生的喜悦,死也不一定是灭亡的伤悼。作家的目光可以迷惘但不可以庸俗。”
沪生老师的这本书,涉及到的内容生老病死,五花八门,我能感受到他试图从女性角度来解析生活的努力,毕竟相对男性而言女性角色的心里和情绪,都更加丰富和充满感性,虽然有不少偏颇的观念在其中,还能感觉到他笔下角色的不够成熟,但是沪生老师在写作时的构图,已经有了不少上个年代描写方式的影子。
也会有人觉得,这样平淡无奇的叙述,是不是太过流水账了些,远远无法衬出故事的韵味,读起来跟嗑生瓜子似得有点无味,那我要稍微充满私心地说,沪生老师以后要是写长篇,如他自己在书末说的那样,将这些短篇的故事延伸起来,那才会是真正充满更多、更深趣味的书,将短篇中无法详细道出的细节,在长篇中一点点揭出来,贴进字里行间,那样的书我觉得会比短篇更重大很多。
这些短篇里,也有显得相当出彩的部分,我想聊聊个人特别喜欢的几章,其中“我这一生,倔强、固执、纯粹、干净”,是我认为写的最美的一章,“龙生九子,天差地别”是让我笑得停不下来的一章,里面的反讽意义与描绘的人物,简直活灵活现特别形象,“一件小事”写的风格很成熟,一路读到头让我回味比较深刻。
在“我这一生,倔强、固执、纯粹、干净”这一章中,沪生老师写了一个女孩子,一个如题目般美好、优雅的女孩子,一个将文艺执拗到骨子里的女孩子,女孩子的性格很倔强,只照着自己所期冀而喜爱的方式活着,她的灵魂在沪生的故事中,像是带着翅膀,随时要化作鸟儿回归无边的辽阔天空,向着阳与云飞翔。
最后那个女孩子的结局,可想而知,停在了那样美丽的、舒展着翅膀的姿态,她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我好像看见那个落在尘世,却又一尘不染的灵魂,真的飞去了无人可触及的地方。那个女孩身上美好的东西,让我极其触动,一来是羡慕她那么美好、那么自由自在活出了自我,一方面是惋惜,这个世界上容不下太美好的东西,太纯粹的人也是,太纯粹的事情也是。
我特别特别,喜欢这个故事结尾那段诗:
“不是不懂人情世故,
只是不愿沦为世故。
我这一生,倔强、固执、纯粹、干净,
只为自己活。
即使此路刀山火海,
终点亦是绝路,玉石俱焚。
九泉之下,虽死无憾。”
“龙生九子,天差地别”,这个故事的启承转折下来,嘲讽意义满满。
故事的套路很老套,但又很真切,一群曾经志同道合、爱好文学的年轻人,最后因为意见不合,离的离、散的散,一起走的一起走,最后这群年轻人分道扬镳、混到了各种不同的下场。新瓶旧酒的故事,不知怎么就是让人百看不厌,大概是这些酒太入味了,一天天下来见的人说的话,每个人身边都散发着这种“酒香”,都漫着这类故事里的味道。
我有个朋友,大学的时候报了传媒,我问他那时候什么心情,他的回答满满的热情与志向,想要用文字的力量去惩恶扬善,想要用干净真实的报道去贯彻正义,这样子的他在大学里当上了学生会长,召集了一帮子志同道合的朋友,摩拳擦掌地为未来而沸腾。
然后你毕业了就去报社了?我带着点调笑地这样回复。
他确实毕业后就去了当地的报业旗下工作,管理着公众号什么的,手下四五个零零散散的员工,萧条得可怜,最后因为顶撞上面闹得非常不愉快,最后还是离开了报社。
后来呢?你们那群朋友呢?我又发了条信息问。
隔了好几分钟他才回信,回得东西满满的心灰意冷:“都散了,大部分人都不在了,就照片上的人才齐,看得人心焦。”
啊,是啊,看得人心焦,但这样的事情又每天、每天在重复上演着,这也是沪生老师那故事最大的魅力所在,真实。
俗话说得好,说谎要三分假、七分真,才最好让人信,但我觉得这话放在小说里也不例外,虚构的人物却演绎出真实的事态变迁,这正是小说使人入迷的魅力所在嘛。
所以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甚至这整本书,原因就在于他们很真实,生活本非一帆风顺,结局更难皆大欢喜,但这真真假假编织出来的故事里,都是满满当当的人生。
“一件小事”是个平淡一些的故事,背景也好、人物也好,相对都设置得十分普通平凡,并没有其他章节那般生死交接或者爱恨纠缠的情节,讲着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去养老院当护理员的日子,其中发生的一件小事,有个老人出于善意送了妇女一瓶话梅,最后妇女却又买了一瓶话梅还了回去,说了一句让我觉得全文点睛之笔的话:
“天地良心,就算没人看见,自己知道。”
人啊,生下来,承父母或他人的援手长大,为社会的运转而成为某个部分的齿轮,再度繁衍生息,从生老病死过来,身边无时无刻不有着在各种各样的约束。说句可能有人不爱听的,所谓的追求自由,也是追求在规矩之上最大限度的“自己的自在”而已,并没有什么绝对的自由。
但是规矩这种东西,到底是什么?就算是写了白纸黑字的法律法规,那也只在纸上,而不是写到人心底的东西,人们活着、求生所遵循的东西,从来都是发自心底的自我约束,是自己内心的良知。
而越是活得朴实、真切的人,往往越是看得明白这个道理,才越会自我鞭策或者约束,控制着自己不去逾越过界限,不去违背自己的良心。
话很明白,理很通彻,有几个人做得到,那就是另一方面的问题了。自古以来缺乏自我约束而伤天害理的例子,还少吗?
所以这就是我喜欢这个故事的理由,因为它用很平凡的小人物的角度,写了一种很伟大、很纯净的生存之道。
总体而言,我还是挺推荐这本书的,虽然这样的短篇读起来,少了一些久久难散的余韵,也没有那种荡气回肠的痛快,但是用来换换心情还是非常愉快的。
不要太被书上自己的简介所误导,书里的故事,其实愿意去看的话,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毕竟在黑夜里点着蜡烛,烛光摇摇曳曳,带着人往前走,这种时候光源反而会显得更加明亮。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说来说去,说的就是人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