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领悟六字:“知、定、静、安、虑、得”。
诚心读之,正心省之,潜心俢之。
实能:
靖浮躁,心不为诱惑;
净杂念,身不为妄动;
志不忘初,精诚求之,达道自然。
故借曾子之言,共勉诸君!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被奉为“四书”之首,“初学入德之门”。
放至今日,依然对做人、处事、治学、求真等有很深刻的启迪性。
古君子皆以“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为毕生追求。
皆以“知、定、静、安、虑、得”为至善达道的路径。
古为今用,其中的哲学道理和处世经验。
如万古长夜之明塔,熠熠生辉。“知止”文中是指“明明德,亲民,至善”。
我们姑且理解为,“清楚地知道明确的目标或人生追求”。
“知其所求,就有了确定的方向或志向;志有定向,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身明志,自宜处境;安身处境,然后才能做精诚周详地虑事;精详虑事,最后才能竭力求之,达到目标或实现理想。”
粗浅解释其意,我们就不难发现。它是在教我们做“底层逻辑”的思考,在教我们如何处世达成目标的“方法论”。
《大学》之所以为经典,就是能够把复杂的道理,用寥寥数字就能严明。
“知、定、静、安、虑、得”六字,读之回味无穷,悟之源源不绝。
想来,如今一些教“方法论”和“底层逻辑”的书籍,动辄几万字,却言之无物,故作玄虚。
2、
知:致知、知止、真知道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君子认为,“诚意”是“正心,修身”的前提基础,是明德达道的关键。
明确说来:你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一定是你实心诚意的。
意不诚,皆是虚妄。
“物不格,知不致”。且不论原文所指,断章取义:你所追求的目标事物或人生理想,要去除表象的诱惑和感性的认知,要做有深刻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究其真相本质。
盲目臆想,亦是虚妄。
3、
定:志有定向且坚定
确定志向,坚定不移。志不忘初,不忘初心。
4、
静,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早已言明。
此不做赘述,望诸君诚意品之。
“淡泊”和“宁静”是一种修为,更是志存高远,精诚求之的一种状态。
而不是我们如今所说的淡泊宁静。
5、
虑、得:虑于心、得于行,诚于内,行于外
此六字,即是递进程序,又是境界层次。
六字虽易,做到每个字不易。
6、
其实,用白话通俗讲透,便会失了经典几分韵味。
既然为大学之道,白话又怎么能讲得透,唯有身体力行,潜心参悟。
正如老子:“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亦如孔子:“道之不行,知者过之,愚者不及;道之不明,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
经典不朽,滋养我民族。
国学维新,教化我国民。
故分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