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叔本华我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悲观主义”这一名词,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思想与我们绝大数人关于对这世界及生命的认知是不同的。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眼中,人活着的目的不就是追求自己个人的幸福的嘛。但叔本华也并没有反对这一真理,他只是告诉我们“幸福”的前提就是“痛苦”。我们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一点或是片面的看待这一点,就把他的思想定义为“悲观主义”。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所谓地幸福本身及任何的满足,都是具有条件的,如果不是那样我们根本就没有所谓地幸福而言。理由很简单,使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东西,一定是我们想要的和所欲求的东西,换而言之也就是我们所缺乏的东西,只有获得和满足我们所缺乏的东西,才会使我们感到真正地快乐。相反,我们无法获得或满足我们想要的时,就会使我们感到烦恼和痛苦。叔本华也不过是为我们指出了这一点,相信每一个有过生活经验或者正在为自己未来幸福努力奋斗的人,都能明白这一点。相反,叔本华告诉我们的是,凡是生命意志已作出了的决定,就该以一切方式来促进那一目的的达到,也就是我们说“责任”,对我们自己生命的负责。所以,他反对避孕堕胎,和自杀。他认为“任何逃避和缩短痛苦的企图已是一定程度的肯定生命意志”,是不可能达到解救的。这一点和我们《易经》中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完全吻合的,就是告诉我们要勇气去承担对这一生命的责任,敢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另一点可能是我们认为叔本华思想“悲观”和“消极”的原因,那就是“他为我们指出达到幸福的途径”,即“生命意志的否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德”。关于这点我们很多人也是误解了,认为他主张的“戒色、自愿接受他人对自己的伤害、清心寡欲、最后放弃这一生命达到解救”这些观点,很“消极”无法让人理解,觉得是那样,人活着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就认为他是“悲观主义”。不过每个真正懂他思想的人,就会发现他所指出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和我们的老子主张的“无为”“无欲”、佛教、基督教及一切宗教的教义,还有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指向的都是同一个方向,即让我们通过“智慧”来达到我们对这一生命及世界的解脱。如果我们真能达到那个境界了,也就自然摆脱了痛苦和生死,就是我们说的“成仙了”“成佛了”。当然这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来说都是很抵触的,这也是我们所说他“悲观主义”“消极”的原因嘛。让我们放弃我们的生命、放一切,谁做得到嘛,无法理解也是自然不过了。原来这是我们内心的本性,也就是这“生命意志”本身就是“肯定的”“积极的”“乐观的”,就像我们怕死一样是一个道理。这种本能的心里抵触,就是“生命意志的肯定”。所以,这也是让我们一直活在痛苦和恐惧的原因。然而我们只有通过“智慧”对这“生命意志”的认识,取消这“生命意志”,达到“生命意志的否定”,即“解脱”。所以说来,我们本性就是喜欢乐观积极的,向往生命的,但我们又一直活在痛苦和恐惧之中,无法得到解救。自然我们也不能达像叔本华那么高地智慧了,有对我们的生命这般的认识和理解。当然我们也不理解他的思想了,这就像我们不理解为啥和尚要出家,为啥佛祖要成佛,为啥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我们自然也不能理解叔本华为我们指出的“通往天国的这条道路了",“生命意志的否定“。但是不能因为我们的不理解,或者只是我们自己的本性不喜欢“消极”的一面,就否定别人的价值,说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这都是自私无知的表现。当然我们更不能,道听途说,自己根本都就没有认真地了解和思考,仅凭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就去否定一个人。就像叔本华说的“意志只有在光明中才会得到解放”,我们只有敢于承认这生命本身有“消极悲观”的一面,我们才会去克服它战胜它,达到我们想要的真正地“自由”,解脱。
其实,叔本华只是站在真理的高度,客观地为我们指出了这世界的本身就是“矛盾的”“一阴一阳”,“消极”和“积极”两个面是同在的。当然,就没有什么“悲观”和“乐观”之说,只是看待事物的“全面“和“片面”之分。如果我们站在生活的角度,面对生活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追逐,人生当然是乐观的,但是当我们站在一个形而上的高度来看待这一切,那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只是由于我们自己的认知的局限性,才误为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这就像我们老是喜欢“好的”不喜欢“坏的”一样,但这并不代表“坏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说你没有看到或体会到这世界给你带来的痛苦,就说别人是“悲观主义”,这本来就是不对的。其实,我们在说“悲观”的时候就已经主观了,就像我们在说一个东西“不好”的时候,是自己不喜欢这个东西或这个东西对自己不起作用了,并不是东西本身的“好坏”。而一个真正热爱生命肯定生命的人,在那儿悲观就是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