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cctalk上的一门哲学课,不到20天的训练营,哲学小白入门。
课还没开,先读必读书目之一《哲学的慰藉》。随读随感。
《哲学的慰藉》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创作的散文集,2000年出版。
作者以六位哲学家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际遇,分别对应了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缺陷、伤心、困难之慰藉六种现实遭遇。这些遭遇几乎囊括了人生种种不顺利的全部,德波顿意图告诉读者:哲学能带给人们安慰。
第一章,苏格拉底
像我这样的小白,哲学盲也知道的苏格拉底位居本书讲述的哲学家之首。故事一上来就是悲情基调,是他在雅典城被公开审判的场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还在进行着哲学辩论,守护着他自己的哲学。
苏格拉底善辩,随处逢人则辩,不亦乐乎。辩是他追寻真理的途径,且教人思考。
苏格拉底认为,从众是蒙蔽双眼的源头。每一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确应该进行这样的思考。然而这却成了众人的难题,仿佛只有从众才是正确的。虽然也不能说与大众相反的必是真理,但为获取真理而进行的缜密逻辑的思考是万万不可缺的。
“阻止我们对现状怀疑的不仅是他人的敌意。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可能同样强有力地扼杀我们怀疑的意志,那就是认为既然社会传统规范已经为大多数人遵循了那么长时间,那一定是有道理的,尽管我们不知道那道理到底是什么”
“一项论断是否正确,不缺绝育它是否是大多数人的主张,或长期为重要人物所信仰。只有不能被合乎理性地驳倒的论断才是正确的。不能证伪的论断才是真理。”
“追求真理,就是发现我们原来差不多认定为是的其实为非。”
大众的喜爱只是表象,是否正确需要思考。就像清朝末期的吸大麻,深受大众喜爱。然而这并不能说就是正确的事情。现代的青年人沉迷于浅层刺激而鲜有深层思考,这也是大众趋势,也不能代表它就是正确的。苏格拉底的时代,就已经对这样的事,进行了正确的阐述。
“我们之所以对现状不予置疑,除了气候和城市规模的因素外,主要是因为我们把大众喜爱和正确混为一谈了。”
除此之外,苏格拉底质疑存在即是合理这样的想法。这与后来的哲学家持有的理论相悖。其实无需看那么多。既然本书第一章谈的就是苏格拉底,那么就着眼于苏格拉底。作者说,苏格拉底“从事哲学的冬季是出于改善雅典人生活的朴素愿望”。为了让雅典人重塑辉煌,为了让雅典人从战败中恢复,为了让雅典人仍然是那群爱思考,爱智慧的雅典人,苏格拉底倾尽一生。
我们要思考。不论是对现行的一切还是外人的批评。
单线条地接受或是否定都不是追求真理的正确道路。
“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地以遭到反对来证明。”
“批评的价值取决于批评者的思想程序,而不是人数的多少或是他们所在的阶层。”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那么久远,如何慰藉现代人的忧伤?我们想想,如果你被众人批评,不要轻易沮丧,众人对不代表真的对,也许在压力或是世俗规则面前,你被排挤了,但不代表你是错的。即便你有错的地方,也不代表这件事非黑即白。人,是个复杂的生物,而社会,更是复杂的社会。逢年过节被逼婚,众多亲戚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人生十字路口选择深造还是工作,别人的言论就能决定你的人生吗?独立思考是现在社会太缺乏的能力。
“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
“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
生而为人,多思考。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