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一部大书。
在100回+一篇附录的100多万字里,编织进了儒释道的真谛与不胜枚举的公案典故、经典偈语,最终旨在三教合一,寻心见性;在玄奘法师西天取经这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上,杂糅编排了流传已经的诸多怪异神魔故事,最终凑成制造九九八十一难的各式鬼怪传奇;在十万八千里的求取真经途中,穿插了从中国东南沿海到西域边疆的种种地域风土,历史风貌,最终使西游成书年代的很多社会现实在这部书里留下了长久的奇异风采;在吴承恩这个原著作者名字的牌位下,潜藏着这部由民间通俗演义话本经过无数说书人、文人才子的增删编撰,统理润色,最终凝结成一部奇幻瑰丽,洋洋洒洒的大书。
未读原著之前,拜影视剧的耳濡目染,我对《西游记》取经故事,孙悟空、唐僧等四师徒,已有了部分了解,无非就是一个孱弱但决心坚定的唐僧,带领着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历经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粗览原著之后,不仅颠覆了我此前从影视剧中获得的片面认知,更加深了我对这部奇书的认识。这样一部汪洋肆意的大手笔,当然是千人千面,不同人会从中看出不同的东西。影视剧从中截取并在屏幕上展示的,网络论坛各种揭秘暗黑解读的,只是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看到这部宏大叙事的某些侧面。欲得真面目,必向书山行。
匆匆读完全书,略有以下印象,权且记之,留待他日再读,对照感悟。
观览印象之一:非常接地气
西游一记,民俗俚语,家长里短,各色人等,无论鬼怪,抑或市井小民,都弥漫着浓浓的地气。诸如“相应(便宜、合适)”这样的口语词汇,现在仍在我老家的乡语中使用。一开始看到这样的词汇,我颇为惊讶,这一方面说明,书中的语言源自当时社会的口语,保存了明朝民间的语言,另一方面可见或受文学作品的影响,使一些俗谚用语获得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还在部分地区,成为人们沟通的工具。
从学者理出的《西游记》成书历程也可以看出,从民间传说、元杂剧等脱胎而来的《西游记》,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和生活气息,也只有这样紧贴人们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才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观览印象之二:文笔高超,文采斐然
《西游记》东抄西抄的套路,想必是对《西游记》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的梗了。抄归抄,抄得有创意、有水平,集众多素材于一身,点化而成不朽的艺术品,这就是大家手笔,妙手神通了。
以下摘录一段李天飞讲西游第86讲对《西游记》文笔的剖析,颇见功力:
其实《西游记》的文笔一贯的好玩。只是在别的故事里,被情节掩盖住了,大家都注意情节去了,反倒不会注意文笔有多好。
《西游记》作者不善于写诗,但真的不妨碍他写故事的弹指神通。有时候,一句话就能点醒一篇文字,比如写豹子精手下那个小妖:
·老怪大惊道:“不知是那个寻将来也。”先锋道:“莫怕!等我出去看看。”那小妖奔至前门,从那打破的窟窿处,歪着头往外张,见是个长嘴大耳朵,即回头高叫:“大王莫怕他!这个是猪八戒,没甚本事,不敢无理。他若无理,开了门,拿他进来凑蒸。怕便只怕那毛脸雷公嘴的和尚。”
十一个字,就能看出水平!如果是俗手写,那就是“小妖往外看了一眼,看见是猪八戒”。然而如何回头高叫呢?如果还高叫:“大王莫怕他!这个是猪八戒。”毛病在哪?毛病就在于重复了。第一个猪八戒,透了底!小妖眼里,确确实实只是个长嘴大耳朵,他关注的也只是对方是不是“毛脸雷公嘴的和尚”。然后回头一叫,才叫出是猪八戒。短短的一句话,竟然有一波三折,一波比一波高。
更何况,这个“歪着头往外张”,也是一句自带萌点的话。《三国演义》里,关公能“歪着头往外张”?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在城楼之上抚琴,“歪着头往下张”?丞相好萌!
贫道说这回故事情节其实很一般,但这位作者特别善于没话找话,凡是能铺排演绎的地方,他永远不会放过去,比如孙悟空去妖精洞的后门,想变化了进去。按说变化就变化呗,按我们普通人的写法,不过是“掐诀念咒,摇身一变”,可这里偏偏也会一波三折:
·又见涧那边有座门儿,门左边有一个出水的暗沟,沟中流出红水来。他道:“不消讲,那就是后门了。若要是原嘴脸,恐有小妖开门看见认得,等我变作个水蛇儿过去。且住!变水蛇,恐师父的阴灵儿知道,怪我出家人变蛇缠长;变作个小螃蟹儿过去罢。也不好,恐师父怪我出家人脚多。”即做一个水老鼠,搜的一声撺过去。
这段无非最后就是说孙悟空变了个水老鼠,用得着前面那么多废话吗?可这样一来,正剧就变成了喜剧,想不到的地方,都透着好玩了。
《西游记》一个个的故事,最后的情节都是把唐僧救出来。按说前面各种打怪斗法,各种精彩都写绝了。文章写到救唐僧,也就真的没什么可写的了。闭着眼想想,不过是进到洞里,把绳子解开,放唐僧出来,就完事了呗,还能有什么新鲜?可这回书解唐僧都演出一段故事:
·长老道:“徒弟,快来解解绳儿,绑坏我了!”行者道:“师父不要忙,等我打杀妖精,再来解你。”急抽身跑至中堂。正举棍要打,又殢住手道:“不好!等解了师父来打。”复至园中,又思量道:“等打了来救。”如此者两三番,却才跳跳舞舞的到园里。长老见了,悲中作喜道:“猴儿,想是看见我不曾伤命,所以欢喜得没是处,故这等作跳舞也?”
这一段就是那句话的注脚:“乐得找不着北。”所以这一回,虽然很短,故事很简单,但每一个点,作者都不肯轻易放过去,必然要摇曳波折一番,才肯把情节往下推,这其实是驾驭文字的本事!名手和俗笔,往往区别就在这里。因为靠剧情,靠场面,靠稀奇古怪的人物,靠异形法宝道具,是分不出电视、电影、文字的区别的。而这里举的这几段,我们从中获得的乐趣,是阅读文字所专有的!电视、电影怎么表现这几段?反倒显得苍白了!所以,文字必须靠质感和波折使我们百读不厌,古人论书法常说“一波常三过折笔”。这种质感,是电视剧改编永远表达不出来的。
观览印象之三:佛道思想深厚
一部《西游记》,把佛道的思想贯穿得彻彻底底。通俗小说中,能够寓教于乐,而且不落俗套,自成高格的,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本了。
参禅悟道,修心求真的诗文,随处可见。更让人惊奇的是,佛道的东西混杂揉捏在一起。书中描述如来佛唯一一次讲经,居然讲的是道家经典。灵山脚下居然有一座玉真观,而通往灵山的路,不用出门,穿过玉真观,后门即是!
清朝刘一明对此处的批注是:前面有为之道过去,即是后边无为之道,不必另寻门户,只此一乘法,余二皆非真也。
观览印象之四:大道归心
《西游记》看似热热闹闹降妖除魔,其实处处是在讲人心。直观上借三界众生演绎不同人心,抽象中取经队伍就是一颗人心的展现,再形而上,整部西游,始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寻心,终于定心猿的涅槃。
一个人就是一个队伍,一个队伍也是一个人。当一个人把自己变成一只队伍的时候,胸有劲旅,能应付诸多困难,那就是一个真能耐的强人。当一只队伍,如同一个人一样,齐心戮力,勇往无前,那这就是一只强悍之师。
在取经的团队里,唐僧是人的决心与慈悲之心,孙悟空是聪慧与勇猛之心,八戒是贪婪与懒散之心,沙僧是愚痴之心,白龙马是坚韧之心。这些种种心,缺一不可,因为这就是人心的全部,贪嗔痴慢疑,人心惟危,只有惟精惟一地修行,才可逐渐消磨掉人心的阴暗,而不能一蹴而就,放佛一念间人身如人心一样可以抵达灵山圣境。
《西游记》可资思考的太多,且读且悟,且行且修心。
笔记摘录:
1、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2、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3、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4、
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5、
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适之。
6、
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7、
百岁光阴似水流,一生事业等浮沤。
昨朝面上桃花色,今日头边雪片浮。
白蚁阵残方是幻,子规声切想回头。
古来阴骘能延寿,善不求怜天自周。
8、
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从前恩爱堂;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
9、
男子无妻财无主,妇女无夫身落空。
10、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11、
心神无主五行枯。
12、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
13、
善正万缘收,名誉传扬四部洲。
智慧光明登彼岸,飕飕,叆叆云生天际头。
诸佛共相酬,永住瑶台万万秋。
打破人间蝴蝶梦,休休,涤净尘氛不惹愁。
14、
情欲原因总一般,有情有欲自如然。
沙门修炼纷纷士,断欲忘情即是禅。
须着意,要心坚,一尘不染月当天。
行功进步休教错,行满功完大觉仙。
15、
一念才生动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
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
扫退万缘归寂灭,荡除千怪莫蹉跎。
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
16、
大丹不漏要三全,苦行难成恨恶缘。
道在圣传修在己,善由人积福由天。
休逞六根多贪欲,顿开一性本来原。
无爱无思自清净,管教解脱得超然。
17、
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悟空叩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吧。”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甚么恩义?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18、
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
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诃!
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19、
行经一个多月,忽听得水声振耳,三藏大惊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声?”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甚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
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三藏闻言,默然沉虑道:“徒弟啊,我一自当年别圣君,奔波昼夜甚殷勤。芒鞋踏破山头雾,竹笠冲开岭上云。夜静猿啼殊可叹,月明鸟噪不堪闻。何时满足三三行,得取如来妙法文?”行者听毕,忍不住鼓掌大笑道:“这师父原来只是思乡难息!若要那三三行满,有何难哉!
20、
一日,天色已晚,唐僧勒马道:“徒弟,今宵何处安身也?”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那在家人的话。”三藏道:“在家人怎么?出家人怎么?”行者道:“在家人,这时候温床暖被,怀中抱子,脚后蹬妻,自自在在睡觉;我等出家人,那里能够!便是要带月披星,餐风宿水,有路且行,无路方住。”
21、
长老闻言,慨然不惧,即对众言曰:“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至德妙道,渺漠希夷,六根六识,遂可扫除。菩提者,不死不生,无余无欠,空色包罗,圣凡俱遣。访真了元始钳锤,悟实了牟尼手段。发挥象罔,踏碎涅槃。必须觉中觉了悟中悟,一点灵光全保护。放开烈焰照婆娑,法界纵横独显露。至幽微,更守固,玄关口说谁人度?我本元修大觉禅,有缘有志方记悟。”
22、
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煌,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