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到达村口的时候,似乎就明白了这村子名字的来历。
壁,为屏障。抬眼一望,三面环山,峭石林立,其间又有丛林穿插逶迤,只是在这秋分时节,少了一份葱茏,多了一份耀眼的黄。
环山之中,村子落为盆地,像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这方土地就成了早先中土南迁的人们,最温馨的栖息地,也给千年前背井离乡的客家人,带来了绝处逢生的喜悦。
一.烟火客家祠
远远地望见,袅袅的青烟在天空中升腾,聚起,又消散。空气中弥漫着隐隐的香火的味道。
入口牌坊上,"客家公祠",四个大字,古拙得似乎是哪个朝代的书家留下的墨迹。
进中堂,左右两排白石圆柱,高高地朝天擎起,那份敬肃,让人想起古代身披盔甲的战士,手中长长的战戟, 在空中迎风扬起。
回廊两侧,石浮雕像,栩栩如生,眼前那一副副"踏机织布","盖笠锄禾","开山辟地"......,连绵的画面,似乎那刀耕火种的情景,伴着咳-呀-咳-呀的号声正从远古穿越而来。
油然而生的厚重感,让所有的言语都显得苍白,唯有燃一束香,点上烛火,表达一份对先人的虔诚与敬畏!
走出大门,回头望去,在秋阳蓝天下,那一座祠显得愈发地厚重深邃。
二.葛滕坑的故事
车在路上越行越远,心情也轻松起来。路边柿子树上,叶黄,柿子黄。风起的时候,黄叶便嗖嗖地在车窗外飘落;而浑圆的柿子果很结实地抓着枝干,只是在风中晃了晃。
车停的时候,同行的秦哥嚷道,这可是有故事的地方。走过一段青石板路,见前面山腰上,山脚下三三两两的有十几户人家,都是木构的房屋。
这些屋檐下门框上都挂着几缕葛滕,干枯了,没有绿意,挂那应该有些时间了。我正纳闷,秦哥终于这会开腔了,故事就在这呢。
说的是黄巢起义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妇人,背着大的牵着小的走路,黄巢不解,询其原由。妇人说:大的是我贤侄,父母双亡,恐为巢兵所杀,如有不测,其香火断,小的是自己所生,如有意外可再生有后。黄巢为其高尚义举所感动,嘉其贤德,顺手从山地上采起葛藤授与妇人,嘱挂门前可避巢兵保平安,随即命令其属下凡遇悬挂葛藤之地方皆不得骚扰戮杀。
妇人最终落脚在石壁周边,她向乡邻讲述逃难路上经过,于是一村人上山采葛藤,挂满村庄路口及家门口,保了一方人平安。后人为了纪念,从此便把这个地方就叫葛藤坑,此时恰逢端午,所以端午节客家人,都要在门框上方,挂上葛藤以示纪念,年年如此,终成风俗。
三."邂逅"的晚餐
黄昏时分,暮霭沉沉的天空中,已飘上月的影,空气中也有些夜凉如水的意味。路旁一片片稻田的金黄,在暮色的笼罩下,显得越发的醒目,归巢的鸟鹊成群结队地从头顶掠过,飘落在河岸的樟树上。
我们也该回城了,走到村口。竹林旁边院子里走出来一位大娘,亮着嗓子招呼:后生仔,过来吃晚饭再走,别饿着肚子赶路。正要推迟到的时候,大娘已拽着我们往院子里推。
院子前庭,留有一方天井, 后厅两侧摆着两条杉木长凳,年代应该有些久远。一位大叔正伺弄着木工活,看见我们,很随和地招呼到,来啦,吃完再走。
这几年,来这走访的外乡人多啊,天晚了,咱都留他们在这吃完饭再走,你们也不要客气拘束。大娘热情招呼我们上桌, 白菜炒黄果,清炒梨菇,瘦肉煮粉皮,青椒炒河鱼,太平燕,桌角上的铝制酒壶还有丝丝热气。胃开始蠢蠢欲动。这些河鱼是大叔大清早网捞的,新鲜着呢,大娘说道,都是家常菜。
大叔给我们满上酒,一边说道,今年入秋刚酿的酒酿,你们来尝个鲜。客家酒酿主料为繻米,入口酣甜,米香浓郁,过后舌口留津,令人回味。但后劲也很强,贪杯易醉。不过,秦哥就没这口福了,他还得送我们回城。
后记
到城里时,月亮,明晃晃地,高悬在夜空,晚风拂过脸颊,口中还留着酒香,丝丝甘甜回味。经年的岁月中,孩提的,山乡的,亲人的画面,在脑海一帧帧闪过。醉意朦胧之中,写下一支小曲:
客家酒酿
碧野伴着青山翠,清亮的山泉甘
秋风吹熟稻谷黄,雪白的繻米香
放牛的少年,在山坡上悄悄望
辛劳的阿娘,在屋檐下酿酒忙
勺两斗山泉好水,量十升繻米香
洒几缕客家酒曲,等着那米酒黄
羞甜的酒酿,在酒缸里静静藏
热情的阿娘,在天井外亮开嗓
月光明晃晃,阿叔阿伯把酒尝。
来个三五碗,红云又爬上脸庞
啊!那样的夜晚,
醉了星星也醉了月亮!
月下酒飘香,阿姐阿妹把歌唱
山歌醉嘹亮,飘飘荡荡上天上
啊!那样的夜晚,
唱亮了星星也唱圆了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