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骤三种禅修的第七步:心态改变之后,需要重复正向心态,改变生命品质。无始以来,串习的轮回始终在主导生命,力量根深蒂固。相比之下,修学建立起来的正向心态还不稳定,需要不断养护。一方面,要认识到负面心理的过患,不再进入到原有的轨道,不去肯定它、认可它、支持它、参与它,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正向心理的意义,时时对它加以关注、欣赏、支持和重复。这个过程,就是佛法所说的扫尘除垢、转染成净。
对于我来说,这部分一直觉得很难,专注地去学习,能够收获到当下的喜悦,可是过一段时间下个周学习新的法义,之前的内容就很快忘记了。再遇到相似的对境,就会很难想起来。我曾经的状态是逃避,转而看视频之类的,可是视频结束之后,重新回到当下的情境,就会很苦恼,再次后悔,负面的心理不断循环往复,好像进入一个圈圈内,自己把自己困住了,找不到出路。
昨天小组共修,静秋师兄分享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其实,用看视频去逃避,而后后悔,就是在不断地强化我们的负面心理。我才看到自己当初的模式,也就当天,我就遇到了相似的对境。
下午到家,我第二天有一个论文答辩,但是自己之前没有准备,心里很没底,就开始看书、学习,看课程视频之类的,可是越看自己越焦虑,开始发困,后来干脆暂时放下,去厨房忙点别的。可能因为知道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没有像往常一样用视频去逃避。直到很晚了,把论文打印出来,重新归纳,可是明明才9点半,困意却不断地袭来。躺床上睡着了,可是这一夜,却是我有史以来最漫长的一夜。时不时地醒来,看看几点了,睡着又模模糊糊地做梦答辩、论文内容,如此周而复始~~
以前,我有很严重的考试焦虑,后来做过几次心理咨询,现在已经好多了。可是这次好像以前的症状又再次席卷而来。模模糊糊,4点半,5点,6点,7点……时间慢慢地逼近,我不想去答辩了,但是却同时有一种不甘心,“我准备了那么久”。“可是就算去了,估计过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吧。”心里的两个小人不断地打架,对话……
“去吧,好不容易论文过了,答辩不去多可惜?”
“去干嘛,浪费时间,你这样根本过不了,去了也是白去。”
“谁说的,通过率30%啊,万一你就是那30个里面的呢”
“万一你要是那70%个里面的呢?通过率挺低的……”
……
我感觉脑袋要炸掉了~~
好吧,那我起床吧!模模糊糊睁开眼睛,看到家里的师兄。他4点多就起床了,看看我,他说,给你放个慈经吧。
随着慈经的声音,“愿我无敌意,无危险,无身体的痛苦,无心里的痛苦……”我感觉自己慢慢开始放松下来,模模糊糊睡着了,10分钟,这似乎是我这一夜睡得最安静的十分钟。恍惚中,我看到了那个倔强的小女孩,看到了自己的执着,看到了自己的害怕……
有史以来,我总是告诉自己我要往前走,我不能放弃,要学习心理学,要走专业成长路线。可是我的这份执着,却让我蒙蔽了事实。我真的适合吗?我真的喜欢吗?或许,我更多的是我以为自己适合,我以为自己喜欢而已,我却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学习?当初选择心理学,是想自救,也想帮助更多的人。而今我却发现一种更好的方式,但是却开始抓住“曾经的工具”不放,不愿改变。
起床,去洗手间,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看着镜中的人,你究竟在焦虑什么?“其实,我害怕失败,我不敢承认失败,不敢承认自己可能会失败”
“你可能会失败吗?”
“可能”
“为什么不敢承认?这不才是无常吗?”
“我不想接受这份无常,所以去屏蔽。万一承认了,别人怎么看我?”
“你自己是怎么看你自己的?”
“我觉得失败了,自己就会很没用,一无是处”
“事实呢”
“那只是无常而已”
我看着镜中的自己,心中的不安渐渐地放下。“结果”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我承认自己这次确实没有准备好,很多概念确实背不下来,SDS,SAS量表的内容也快忘记了。不过,再重新去看一遍吧!
“需要我陪你去吗?”家里的师兄问我
“这次,我就不去答辩了”
“咦?”他突然好奇地看着我
“我想好了——”
“说说,你怎么想的,我看你是不是真的想好了?”
我沉默了许久,却不知道应该如何组织语言,我不去,这样算不算逃避?好容易笔试参加了,论文也通过了,答辩却不去了,这算不算逃兵?他会怎么看我?
这些是问题吗?我问自己
我深吸一口气,我知道自己恐惧的是什么,“无常”,这不也是吗?
我看着他,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还有为什么这样决定的原因。或许此刻对于我来说,去与不去已经没有那么重要,而是我自己能不能接受这份无常?若是此刻的我不去,未来的我能不能接受自己现在的决定?如果还想去,明年还有一次机会补考。我问他:“你是不是希望我去?”
“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决定,我只是支持你,如果你需要,我可以陪你去”他看着我回复我。
“奥,我不需要你陪我,我需要你理解。”
“其实我需要我自己理解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的决定”我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算是逃兵吗?”“算吧”“我能理解自己这次做逃兵吗?”“可以”我想真诚认真老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说句话,你别生气。其实,从我个人来看,你并不是真的很喜欢心理学,至少不是100%,也就50%吧。”他看着我跟我说。
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泪水止不住地留下来。他有点慌了,“我没事,只是你说出了一个我一直以来不愿意承认的事情。其实,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念头,我也怀疑过。准备考试的那段时间,我看心理学的专业书,必须要用时间去规定自己,刻意地去坚持。重新学习确实让我比以前学到更多,但是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不是那么感兴趣。在给别人做咨询的时候,过程很好,但是却很累。和别的真正喜欢做咨询的同学聊,他们的感受和我并不相同。想到如果将来要一直做咨询,我就觉得会很累。可是,我不敢放弃,因为自己坚持了那么多年。好像放弃了,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就白费了似的。当你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我不是潘金莲》电影里的范冰冰为了一句话告状十年,“告状”已然成为一种执着的习惯,最后得知状告的人死了,她痛哭而言“你怎么就死了,我还没有告赢呢?”最后,她收获了一份淡然,可是这份“放下”却花费了她的十年,还有伴随着对方的死亡……
“还记得你曾经开导我的时候和我说的一句话吗?”他问我
“什么?”
“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金钱、时间、物品、劳务,它甚至包括一幅迷人的风景。我们往往把一个机会紧紧地抓住,以为失去了它便就失去了全世界。可是其实当我们紧盯着一个已经不适合的机会的时候,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成本,还有其他的机会可能去得到成就的成本。"你把你同样的努力用在其他的机会上,可能会收获更大的成功"这部分也是你的成本。师父曾说,我们总是活在自己设定的泡沫之中,以为我们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不肯从里面出来,以为打破了就失去了所有。殊不知,当我们打破泡沫之后会发现,我们将拥有更广阔的世界,我们将拥有整个虚空!”
我不争气的泪水再次涌出,我知道自己真的“坚持”了很久,执着了很久,我把自己困了很久。我总是想要走“专业”路线,于是乎我挡住了自己眼前一次次的机会,每次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做管理的时候,我都是一概拒绝。三年前是这样,两年前还是这样,一年还是这样……
我拒绝的理由似乎很简单“我不想做管理”,这一切给自己带来纠结、困扰,可是我却紧紧抓住不放,还自认为,我没有机会发展自己,自以为自己没有机会帮助到更多的人,所以退却……
当我意识到这些,心里的那扇门,似乎被轻轻地打开了。身上的镣铐,慢慢地断了。这个过程我花费了三年,三年前我开始怀疑,现在我才接纳这个事实。
这份自以为是终于被我看到,感恩自己接触了佛法,感恩身边人一直以来对我的包容,感恩这次的对境。想起昨日小组共修时,道允师兄分享“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结束之后我也在一直思索,学佛除了寻求解脱、觉醒,利益更多的人,那么对于我的今生,我要如何运用才能够做到?
我看到心中,接下来的路好像被打开了,我不再越走越窄,而是越来越宽。我看到前方的路上的光芒,我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性,其实想要利益他人,我能够做的有很多。
“接纳”真的需要智慧,正如师父所说“接纳不等于不处理,而是不对立”,而以前我的“我执”让我站在了对立面,完全排斥外在的声音,而且还自以为我听到了,自以为自己是正确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拂拭”,何尝不是一次对自己心灵的开刀手术呢?
改变串习真的很难,所幸遇到佛法。一切都不是他人的过错,而是我自身。时使用法义去对照,去运用,不断地重复正向心理,才能够完成自身生命品质的改变。感恩生命,感恩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