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母爱缺失的童年,还能不能给孩子“补”回来?
今天答疑的一个话题,跟上面这个案例有关系,我们孩子如果早期跟妈妈之间情感链接缺失,能不能补上,这些东西到底对孩子来讲意味着什么,对他成年生活之后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这个孩子的情况会比较特殊,我这里说的特殊,它是一种更极端化的一个反应。但不代表它和我们的教养没有什么关系。这儿说的特殊,它只是在这个层面上,给人一种更突出的表现。但是不代表我们不太突出的,或者在这一方面就没有这么严重的,孩子就不会有类似的问题,我们能从一个案例里边,看到所有这个区域里边,所有的映像,所有的投射,这个是我们去关注,这些案例分析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孩子呢,一岁半之前是跟外婆住。然后,两岁半之前换了六个保姆去照顾孩子。到两岁半上的幼儿园,上幼儿园之后,因为对环境的不适应,然后身体原因,孩子又给送回了老家,到老家之后,由外婆来照顾。然后一直到三岁半又回到幼儿园,上了中班,是由大舅妈来照顾,我看到这一系列的孩子的早期生活,大致就能推测出来,孩子后期会受到的影响。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后来被证明,确实是有道理的。
我们无论是从英国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里面去看,他列的各个阶段孩子的心智发展特点,以及我们看这个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的理论,他做个比喻,说孩子十七八岁的时候,智力发展水平能到100%,那么他在四岁之前就已经达到了50%。三岁之前是打基础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也是孩子心智发展很快的一个时期。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案例,因为这个孩子已经上大学了,是一个成年人了,这些缺失,尤其是母亲的缺位,对孩子安全感的形成,其实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如果我把孩子交给外婆交给保姆交给其他人来带,那么孩子在这个时期跟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就没有办法形成,我们看到,后边孩子跟外婆之间的关系明显要更好一点。
反过来看,母亲因为工作忙,把孩子交给外婆交给保姆来带。一方面,这个我们是工作事业生计所迫,一方面的,我们是没有意识到在这个时候,在这个时期,母亲如果不在孩子身边,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我仅仅是推测,因为我们这个不在少数,见到很多,我们把孩子生下来之后,跟孩子之间,母亲对孩子没有涵容能力,没有情感能力,甚至有一些妈妈把孩子生下来之后,不想要这个孩子,甚至孩子给妈妈带来很大的痛苦,这个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
这里边的妈妈,如果跟孩子之间如果是有这样的涵容能力的,孩子在这个年龄,已经上大学了,其实跟妈妈之间的情感,应该能转过来。我这儿要提醒的,就是我们本身对这个孩子有没有足够的涵容能力。另外,孩子一般在小时候跟外婆睡,很容易导致,他在心理上有几个特点,第一,孩子会非故意性的,不自主的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短,孩子会有压迫感,甚至有的孩子会衍生出多动。第二,这类孩子还孤独敏感,然后会有防御,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跟群体之间的链接就会弱一点,因为他整个的心智模式是向内发展,而向外发展的时候会小心翼翼,会变得很艰难,第三,孩子在上学的时候,尤其是到小学阶段,会在心理上认为,我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我和别人不一样。这类孩子的往往没有更多的勇气和底气去跟别人交往,然后经常会表现出来一个自我防御,要么或者防御过当,或者在群体当中,容易被边缘化或者容易被欺负。
在这儿,我看到了几个描述,信息有限,我仅仅是推测。
第一个,孩子在朋友圈,就现在在朋友圈,还希望家长给她点赞,而且特别特别在乎这个事,说明孩子特别特别渴望关注,这种需求,已经从一种正常需求,演变成了一种饥饿感,孩子会发暴力视频,说小学阶段,有过三次,被拦着要钱。通过这个事,大致能知道孩子的群体当中的处境,这一类孩子往往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我们表面上看它是偶然事件,其实它是不是偶然的,它有它的必然性,孩子为什么要关注负面新闻,也就是如果现在为止,孩子还在关注负面新闻,说明孩子在他的精神生活内,她依然认为她生活在一个不安全,不确定,可能随时会被抛弃的这样一个环境里,我说的,不是我们真的把孩子抛弃,孩子会有这样一份担心和警惕。她关注负面新闻是有用的,她关注负面新闻的目的是检索危险信号,她的心里渴望,是担心妈妈再次离开,妈妈会不会不要我,孩子会处在一种找妈妈的心智模式上。
我原来讲过人的封闭的心智结构,在我们的深耕一班,应该讲过这个话题。孩子最初跟妈妈之间这种依恋关系,是无人能代替的,前面也提了,他是借由味道,在心理上在精神层面上,跟妈妈建立起来这样一个链接,那个叫妈妈的味道,孩子在跟妈妈互动的过程中,借由这种联系,而确立了我是安全的,如果妈妈不在身边,我们把孩子交给其他人带,即使是再爱孩子的人,对于孩子而言,这个人都是其他人,或者都是邻居,外婆对孩子而言,包括大舅妈这些那么爱她,有亲缘关系的人,对他而言也是邻居,不是妈妈,所以说这个孩子在很早期,她就会一直处在一种找妈妈的模式,担心妈妈离开的模式,他的注意力焦点,就需要持续的转移,搜寻危险信号,把注意力焦点转移出去之后,再回来,转移出去之后,再回来,他会一直搜寻外在的危险信号。
等到孩子稍大一点上学,尤其小学阶段就能明显地表现出来,跟那些在妈妈身边,妈妈陪着睡觉,妈妈陪伴比较多,妈妈涵容能力比较强这样长大的孩子,他就会有一个区别,在学习成绩上,我们看不出来什么本质的区别,因为甚至有一些心智模式处在封闭状态的孩子,学习成绩还要更好。
那么,他这样学习更好的动机也不一样,这个孩子努力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离开,然后我努力学习就能赢得挽留妈妈,能赢得关注,能够减少这种不安全感对我的冲击而获得认可,他上课学习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心智模式里面,注意力焦点转移,回来,转移,回来,转移,回来,很容易就是让老师看到,这里面有相当大概率的孩子就是容易跑神,他其实就是一种找妈妈的模式,还在找妈妈,我们用社会化的标准来看,很少有人会理解孩子内在的这种心智模式,他的动机和需要,到底是在干嘛。
如果孩子有需要的话,我是需要安全感。那么当需要的对象出现,也就是妈妈这个对象,会激发孩子产生一个动机,就是我要找到这个对象,才能解除我对安全感的需求。就跟我们饿了之后,饿是需求,食物就是对象,看到食物,我们产生动机,我要吃。安全感就跟吃饭一样,他是有一种饥饿感需求,那么妈妈是永恒的唯一的对象,我只有找到妈妈,我的心才能静下来,才能安定下来,我才能好好的发展自身的能力,以及向外去探索这个跟我有关的世界。
安全感足够的孩子,他没必要去搜索周围的危险信号,他注意力焦点不太容易能跑,他会专注到一个事儿上,然后尤其是在群体当中,在人多的地方,在班级里边在群体当中,孩子不会感受到这个群体给自己的压迫感,反而在学习的时候,能较长时间的专注,这是她的一个内在机制。
然后孩子为什么会恨父母呢?
一,可能是孩子这种需求没得到满足,二,是在后期跟妈妈的互动的过程中,情感一直没有从外婆这儿移过去。没有跟妈妈形成一种更可靠,更稳定的情感连接,三,是我们可能在教育方式方法有一些欠缺和适当的地方。孩子在内心里面积压了很多情绪。
我们前面讲了,情绪是累积出来的。这里需要关注的,就是孩子的一种看似移情别恋,其实在这个事上,孩子没有办法移情别恋,因为生他的那个母亲,不仅仅是跟孩子相处了肉体上的因果,更是精神上永远的寻找和依存。
我这么举个例子,看一下大家能不能理解这个事,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经历过,说妈妈要去农田里干活儿了,说晚上回来接你,把孩子送到邻居家,你在邻居家待着,让邻居家的婶婶看着你,结果妈妈出去之后,孩子就在邻居家等啊等啊,然后也哭也闹,也跟那邻居家的婶婶玩耍,但是孩子一直等一直等,一直没有等到妈妈回来,等到妈妈用了很长时间,用了一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回来了,你想一下,如果我们是这个孩子的话,我们对妈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这个孩子,她就是一个送到邻居家在等妈妈的孩子,这种孩子,往往在心智发展上会迟缓,会延迟,延迟的目的是什么?还在等妈妈,他们甚至会拒绝长大,就是我不愿意长大,他有一种无意识的故意,我拒绝成熟,拒绝长大,拒绝承担,他如果非得归因的话,他就是等妈妈回来,等妈妈看见,等妈妈听他倾诉,甚至等妈妈听他哭闹,这是一个在情感上还在学妈妈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模式。 我在深耕三班第1课《又见父母》,曾经布置作业的时候,跟大家写过那么一段话,我说就像身体上的生长和成熟,人内在的精神和情感,也需要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如果一个情感上还不够成熟的父母,很难培养出一个情感上成熟的孩子。这个其实对于父母而言,对于我们后期跟孩子互动,这种情感能力的考验,就极强极高,其实反过来,孩子对于父亲的依赖,相对于妈妈而言,这种依恋关系,没有对妈妈那么强烈。妈妈是绝对永恒不可代替的,父爱的缺失也相似。
我在后面深耕六班里边,会谈到单亲家庭的孩子怎么教育,这里边会重点去谈,我们就不在这样的一个时段去展开了,我们这儿只了解一个概念,就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父亲孩子的影响,但是父亲的缺位,也会对孩子造成很多影响,我们就在深耕六班的课程里面,马上就能讲到,单亲家庭,他是一种很特殊的表现,有的是妈妈抚养,父亲缺失;有的是父亲带孩子,母亲缺失,这样的一个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去有效支持孩子,还能让孩子健康的生长。这里我可以出来几个建议,我们早期缺失的这些母爱父爱,孩子都这么大了,还能不能补回来?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一个结果,是可以的。
可以的,但是他有前提。我在前边这么大一段分析和论述里面,其实一直试图,让我们这个咨询的有诉求的爸爸妈妈看见,看见什么呢?看见这个是一个拒绝长大的,住在邻居家的还在找妈妈的孩子,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看见这一点,你很难去跟一个已经上大学的孩子去互动,很难去跟一个已经上大学,已经这么大了,生理层面上已经这么大了的孩子,去进行对话和沟通。当我们能看见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年龄心智模式,心智反应模式可能还停留在几岁。
我曾经给我们的家长做过一个演示,一个情景剧式的演示,孩子跟母亲之间情感上出现了断点,什么时候断开了,断开之后,我们在肉体上,生理上是怎么把孩子养大的,我们是怎么觉察到,这个孩子给弄丢了,我们又是如何看见把孩子养大成人的。做这个情景演示的时候,其实演示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等着大家去发现,孩子她为什么这样,这是一个18岁20岁的孩子的表现呢,还是一个三四岁,四五岁孩子的表现。当你把她这个,一个肉体上的20岁的孩子当成成年人去互动,而没有发现那有一个五岁的孩子。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他五岁,孩子拒绝长大。那么他后边儿终其一生,他的情感模式就一直停留在五岁。这就是有一本书叫《巨婴国》,武志红写的,他里面去揭示的这个内在规律。我建议我们父母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感受一下,这个是一个多大的孩子在跟你说话,是20岁孩子的诉求,还是一个四五孩子的诉求,不要嫌弃或者指责孩子幼稚,指责孩子不成熟,指责孩子依恋,因为她一直在等妈妈,一直在找妈妈。如果这个使我们培养孩子觉得异常的艰难,我们跟孩子之间,我们跟这个肉体上18岁20岁的孩子,始终无法建立起来了一种应有的沟通和理解,他同样也说明母亲也在找孩子,我把孩子给弄丢了,你得从你丢掉的地方,把孩子弄丢的地方,然后重新给他建立情感链接,牵着他的手,然后慢慢的把孩子养大,让他真正有机会长大。我们在说这个案例的时候,其实也想到我们这些成年人,其实有很多人就没机会长大,我们一直停留在早期的心智模式里,一直住在邻居家里边,一直在等妈妈,我们拒绝长大,拒绝往前走。
这是很多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力学理论谈到的,人的成长是有任务的,是有阶段的,这是自然人的生长规律,第一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他就无法更好地胜任和完成下一个阶段的任务,那么在人化的过程中,他就会衍生出来一系列的问题,使孩子无法胜任下一个阶段的任务。
他需要有一个能看见他的母亲出现,能看见她的父亲出现,孩子才有勇气去长大,所谓的极度的不安全感,就是孩子现在这种真实的感受,即使孩子是十几岁了,20岁了30岁了。孩子他会恐惧,害怕向外延展,害怕向外生长和发展。
第一个,需要母亲看见孩子,需要爸爸看见孩子,看见那个拒绝长大的孩子,等我们意识到这个事之后,我们就能理解这个孩子为什么这样。第二个,孩子对父母的情绪,这种恨,得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听孩子讲出来,如果孩子还愿意跟爸爸妈妈讲,她还愿意表述,她这个恨,就跟抽丝剥茧一样,那你迟早把你个茧给她抽完,当你把这个外边的丝抽完,里面绝对是一个暖心的宝宝在等着你,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孩子的纯真善良,这是爸爸妈妈需要面对的。第三个,孩子渴望关注,关注她的什么,关注她的一点一滴,这种渴望关注,就是希望孩子希望找到一种真爱,被在乎的感觉,如果这孩子一直欠缺,一直希望渴望别人关注。那么,爸爸妈妈,要把他这种饥饿感,给他到缓解到一种正常的需要的水平,每个人都需要关注,需要关注跟产生欲望,产生饥饿,那是不一样的。正常需要,我可以把它控制在一个理智范围内,这种饥饿感,往往是理智无法约束的,往往导致孩子的行为失当。
关于孩子的这种极度的不安全感,即使孩子这么大了,如果有机会,跟孩子肢体接触,爸爸妈妈要多拍拍孩子,抱抱孩子,即使这么大了,甚至有的已经十七八岁了,甚至20岁了20几岁的孩子,我们见到了好多这样的案例,20几岁了还要求跟妈妈睡,晚上跟妈妈睡,当孩子有这样的诉求的时候,多拍拍他,抱抱他,跟他按摩一下。我们北京的一个妈妈,跟孩子按摩十几年的时间,你回头看一看,妈妈这些做法绝对是有意的,尤其是妈妈经过学习之后,再跟孩子按摩,没有了抵触情绪,也是一种欣然的悦纳。
这个看见了孩子早期的需要,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感状态下的抚摸,肢体接触,给孩子按摩,能让孩子在心理上慢慢的成熟,慢慢的长大。我们现在也很欣喜地看到,妈妈这个真的是,如果无意识的话,她就进入了一个永远的循环,庆幸的是,妈妈看见了,看见了孩子看见了需要,然后一个母亲的情感也油然而生。慢慢的,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了。
我大致上讲的就这么多,只是给我们这个家庭一个方向,很多家长,昨天有几个家长说,爸爸缺失了怎么办,父爱却失怎么办?我在大概八年前就接触了几十个这样的,成长中遇到困难的孩子,我陪他们走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我很有幸成为见证者,我见证到,不仅仅是跟他们在一块儿简短的半年一年的接触,真的跟他们一直联系超过三年的时间,有的现在还在联系,她们已经从一个初中生长成了一个大学生。从一个大学生呐一个高中生,现在有的已经读研,有的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了,这么长时间的一个跨度上的接触,也接触到一些孩子,缺少父爱,我们当中有两个孩子,住到别人家,不愿意回自己家,家里边儿是单亲,没有父亲,父亲的缺失,住到别人家里,他有个小男孩儿,后来干脆改口了,喊另外一个男孩儿的爸爸喊爸爸,这是我们的爸爸,还有一些小女孩儿小男孩儿,会经常的跟我联系,而且极度的依恋,我那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这个孩子会产生这么大的依恋,后来我才突然惊醒,就是我不仅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某种程度上还扮演了一个父亲的角色,对孩子的影响,这个是不可或缺的,这个力量很大,就没有办法从自己的亲生父亲身上找到这种力量,他们会找一个替代品,如果没有替代品,那么孩子在离开父亲,在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中就会遇到障碍,孩子会表现的懦弱,自卑,胆怯,然后跟环境互动会缺乏底气。
对于这块儿,父亲是孩子完成社会化一个绝对绝对重要的因素,父亲是引领者,另外这种家庭结构,女强男弱,妈妈很强势,爸爸很弱势,而且是越容易造成一系列影响,尤其是家里边养的是男孩儿。
我们今天这个这个答疑时间,不是我们的主课时间,我这儿就简单提一下,我不去展开讲。我们还是在深耕六班里面讲关于单亲家庭的一块儿,我会重点讲一下。大家不妨耐心等几天,后边马上就会讲到这种家庭结构,就是多子女家庭孩子怎么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有那些影响,怎么教育,对父爱缺失母爱缺失,怎么教育,哪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是关键的,哪些东西能够去补偿到,这有很多东西,如果早期缺失了,好像是可以去跟孩子补回来的。
而且,能补回来多少,要补回来多少,因为它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关系到孩子未来,即使他进行人格重构,那么我们补回来这些东西都是孩子不可缺少的这样一个地基。这里边的关键点就是我们上边这里的最关键点,那个拒绝长大的孩子,等你能看见的时候,我这说的“看见”,带着引号,你真的能透过孩子外在的形体透过这个表象,透过他的年龄,看见里边那个站在那儿哭泣,在邻居家里边等妈妈的孩子,等爸爸的孩子。真的能看到那个孩子,你才有机会领着他长大,才有机会把孩子缺的东西给他补回来,这是它的核心原理和基本的教育策略和思路。今天的答疑就这么多,我们一个简短的案例分析,也希望能给到大家一些启发。
今天晚上我们的深耕六班的课,就需要推迟到明天晚上,因为我们今天晚上有一个更重要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博弈智家庭教育线上专业课。我在明天晚上,继续跟大家探讨下一个话题,就是家校站位与对话,家庭和学校,孩子最重要的两个生长的空间,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站位和对话,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往往能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家校沟通,我听过很多讲座,我也想试着从我的经验,我的角度,我的思考和分析,以及对董靖宇博士教育理论的理解,这样一个综合的角度,去深入的谈谈这个事。在我们周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是我们专业课的辅导时间,到时间我会带来我专业课的第一讲,在专业课群和深耕群同步直播,如果报名专业课的学员,有什么问题,如果你再生个班里面找不到答案,可以及时的联系我,像我汪莉老师张飞亮老师赵亮老师,都是您的辅导老师。
今天的答疑到这儿结束。感谢各位的收听,明天早上那答疑时间,还是7点,准时相聚,咱明早再见。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