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追风筝的人》主线是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同父异母的仆人弟弟哈桑之间的爱恨纠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作者对人性的剖析。
哈桑的无私与善良,阿米尔的自私与悔恨,始终贯穿与整本书中,牵引着你一直往下读。
这本书的名字叫《追风筝的人》,故事开头描写了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的场景,结尾又在写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风筝。作者对追风筝这件事情有独钟,因为风筝不仅仅是风筝,他还是人们心中所念所想。
一. 哈桑追的风筝
哈桑一出生就是仆人阿里的儿子,他第一次开口说话,说的不是爸爸或妈妈,却是阿米尔。他把阿米尔当做好朋友,愿意为他做任何事,甚至是吃泥巴。
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了帮他赢得他父亲的夸奖。
每年冬天,喀布尔都会举办风筝比赛。先是斗风筝,用自己风筝的线割断其他人的风筝,然后人们就会去追被割断线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
阿米尔是斗风筝的高手,他割掉了最后一只蓝风筝。但是为了得到爸爸的赞赏和喜爱,他必须赢得更加至高无上的荣誉,于是他的眼神转向了哈桑。
哈桑是那么地善解人意,他挣脱人群,撒腿就去追风筝。中途,他停下来,转向阿米尔,对他喊:“为你,千千万万遍!”,接着又消失在街角。
最后他终于追到了风筝,但是却被戴着不锈钢拳套的阿塞夫撞见。为了守护阿米尔少爷的风筝,哈桑不得不忍受阿塞夫对他的侮辱。
而这一切,都被阿米尔看在眼里,但他没有上前阻止,而是等阿塞夫走后才出现在哈桑面前。因为他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因为他骨子里没有把哈桑当成朋友。
而哈桑,这个可怜的哈扎拉人,为了帮他的普什图朋友追到风筝,不惜牺牲了自己的身体。
他的裤子在滴血,将雪地染成红色,而我看到的是他的心在滴血。
但是只有他知道,他追的不仅仅是个小小的风筝,而是他对阿米尔的深厚情谊。为了捍卫这份情谊,他宁愿付出一切,并且默默地忍受着痛苦。
就算他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也没有揭穿他,甚至想努力地修好二人之间的隔膜。
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和他父亲逃亡到美国,是哈桑在帮他们照料阿富汗的故居。为了守护阿米尔童年的记忆,为了不让塔利班强占他们的房子,哈桑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哈桑到死都在追那只风筝,风筝正面写着,“为你,千千万万遍”,反面写着“我俩的友情”。
二.阿米尔追的风筝
而阿米尔,他明明知道哈桑被侮辱的始末,却若无其事得把风筝拿给他父亲,对哈桑受伤害这件事只字未提。
为什么呢?
因为比起对哈桑的愧疚,他更在意的是父亲的赞赏,他不遗余力地斗风筝追风筝,只为了能够博得父亲的一句夸赞,和一个欣慰的眼神。
从小到大,他一直都在渴望父亲的疼爱,因为父亲对他太冷淡了。饭桌上只有餐具碰撞的声音,没有谈话声嬉笑声。
因为阿米尔没有继承他父亲任何值得夸赞的优点,他父亲身材魁梧,体格健壮,他却总是被别人欺负,懦弱无能。他父亲希望他孔武有力,他却只对写作情有独钟。
阿米尔一开始追的风筝,其实是个渴望被爱的孩子在拼命地追寻父亲的肯定与疼爱,为了这份疼爱,他舍弃了甘愿为他千千万万遍的哈桑,还故意设局把哈桑和他父亲阿里赶出了自己的家。
但是他的良心充满了不安。
哈桑走后的每一天,阿米尔都是在煎熬中渡过。
他试图不让自己想起哈桑,但是他的思绪总是不受控制。
逃亡路上的油罐车里,他快要窒息的时候,他想起了与哈桑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在帕格曼的开阔草地上放风筝,草地那端传来谈话声、笑声,和泉水的潺潺声。
逃亡到美国之后,阿米尔第一次在圣克鲁斯看到了大海,他又想起了哈桑。想起他们在阿富汗的时候曾经在电影里看到过大海,想起他对哈桑说以后会带他去看海。
结婚前,他的妻子索拉雅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他的时候,他又想起了哈桑。他想起了自己如何背叛了哈桑,对他说谎,把他赶出家门,还毁坏了他爸爸和阿里四十年的情谊。
婚礼的时候他又想起哈桑,好奇哈桑会不会也已经结婚了,他的妻子是个怎样的人。
当他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他想起哈桑对他说过的话:“总有一天,奉安拉之名,你会成为了不起的作家。全世界的人都会读你的故事。”
当阿米尔的忘年之交拉辛汗给他打电话的时候,他又梦见了哈桑。他梦见哈桑在雪地奔跑,嘴里不停念叨着:为你,千千万万遍!
自从哈桑离开家之后,阿米尔开始为哈桑追风筝,因为他对哈桑充满愧疚,他一直在追那只叫良知的风筝,但是始终只是停留在内心深处。
终于,上天给了他付诸实践的机会。当拉辛汗告诉他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在阿富汗恤孤院的时候,他开始挣扎着犹豫着是否应该真的去追那只风筝。当拉辛汗告诉他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时,他终于决定加快脚步去追上那只风筝。
于是他竭尽全力,排除万难,终于找到了索拉博。当他为了索拉博和阿塞夫赤手空拳搏斗的时候,当他被阿塞夫打得脾肺受损、肋骨断裂的时候,他觉得他追上了那只风筝。
我不知道自己何时开始发笑,但我笑了。笑起来很痛,下巴、肋骨、喉咙统统剧痛难忍。但我不停笑着。我笑得越痛快,他就越起劲地踢我、打我、抓我。
他这么多年背负的对哈桑的愧疚,终于得到了释放,他得到了惩罚,也得到了救赎。
后来,他把索拉博带回了家,面对自杀未遂而抑郁沉闷的索拉博,阿米尔循循善诱,耐心地与他聊天,试图打开他的心结。
他陪他放风筝,为他追风筝,心中默念,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不仅是对哈桑的报答,更是对自己的救赎。
他终于追到那只风筝,那只风筝的名字叫良知。
三.
与阿米尔相似,他的父亲,也一直在追风筝。因为若干年前他睡了阿里的妻子,生下了哈桑,他一直愧疚自责,他追的风筝是自我的救赎。
他比阿米尔要成熟,通过帮助别人,建恤孤院而减轻自己的罪行。拉辛汗说:“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他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追到了心中的风筝。
四.
不仅书中人物,现实生活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追逐自己心中的风筝。
有时候,风筝是我们的梦想。我们抛弃岁月静好,甘愿为它负重前行。
有时候,风筝是我们的梦中情人。我们绞尽脑汁,只为博佳人一笑。
有时候,风筝是我们的知己。我们跋山涉水,只为给他们心灵的宽慰。
有时候,风筝是父母,亦或是儿女。
父爱如山,沉甸厚重;母爱如河,温柔细腻。
我们小时候,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我们,竭尽全力地追着我们成长,为我们倾注毕生的心血。
可是当我们长大了,却成了断了线的风筝,父母的步伐不再矫健,他们再也追不动了,他们只能在家里等着我们。
于是,我们开始学着父母年轻时候的样子,试图去追赶他们的苍苍白发。
我们不一定有阿米尔那么幸运,能够追到自己懊悔不已的东西。
要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待我们回头,发现父母的风筝已经飞走,我们就真的追不上了。
所以,迈开步伐,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努力地去追吧,无论你追的是什么风筝。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那就动动手指给我点个喜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