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给课文分段,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常规性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分段的环节常常因意见分歧较大,致使教学时间延长太多,令一些教师感到头疼。在很多次的听课中,我发现,为了解决分段耗时较多的问题,有的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即在引导学生给文章分段时,教师先出示文章段意,让学生根据段意来分段,结果学生分得又准确又迅速。有的老师不直接出示段意,而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或回答问题,而所填之空或所答之问题正是文章的段意,在这之后,学生的分段也一样易如反掌。
我仔细研究过这种现象,教师们的出发点,一是防止出现分歧,二是节约时间,其宗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是,课堂上学生很快完成分段任务,并且分得很准确,但是当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在没有教师出示段意的提示下去分段的时候,学生还是不会给文章划分段落。试想,如果教师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均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结果很可能是,每堂课的教学效率都很高,但学生仍然不会独立分段。
为什么呢?因为一般来说,学生给文章分段时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第一步,大致了解文本内容,第二步,对文本进行分析,即这些内容先写的是什么?然后写的是什么?最后写的是什么?第三步,判断文本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第四步,划分段落,准确了解文本内容。在这四个步骤中,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最难的,二者的结果要对应的上才行,如果对应不上还要推翻重来,要么根据分析重新判断逻辑结构,要么根据逻辑结构重新分析文章内容,直到二者的结果对应上为止。这四个步骤中对学生具有重要学习价值的,正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在这种反复的分析判断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思路有了认识,对文章的章法有了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慢慢增强。
所以,我们教师应当认识到,给文章分段的过程对学生到底具有怎样的价值:一是了解学习文章结构,二是尝试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三是学习思考发展思维。那么这种价值体现在哪里?是分段的过程中,还是分段的结果?不言而喻,当然是在分段的过程中,那个反复思考,不断试错,灵机一动的思维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老师们,让我们真真正正的把眼光关注到教学的过程中,树立过程意识,在过程中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