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一个让全球华人难以忘怀的名字。她那富有磁性的如天籁般的歌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让无数人为她迷狂。邓丽君审美标准融入音乐,以独创的“邓氏唱法”在20世纪的歌坛独占鳌头。是什么让邓丽君的音乐富有美学的元素,让千万人的心中存留了一个深深的邓丽君情结?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文化贫乏的年代,尤其是在音乐方面。干瘪的音乐让大多数中国人只能在歌曲中感受到干革命的激情,仅此而已。然而,随着年幼邓丽君的优雅婉转的甜美歌声唱响大街小巷,中国的乐坛有了生气,人们在枯燥的年代感受到了甜美、缠绵和对爱情淡淡的怀念。邓丽君以她独特的艺术演唱魅力掀起了一股“邓丽君热潮”。
从歌曲选择上来讲,邓丽君坚持唱一些有中国风味、地方色彩的,甚至怀旧的歌曲。这种具有中国风的音乐正好符合了东方人的审美习惯,也让她在无意识间增加了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使得她更加熟知词曲的转音和变换方法。她在表现愁思的同时兼顾演唱艺术,在高低音之间转换自如,不落俗套,不失流行风味。这种独特的歌曲,形成了邓丽君风格的情调。在《相见欢》、《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中得到完美诠释。
邓丽君的歌曲,集“词、乐、赋”于一身,配合视觉和听觉上的美,再加上歌词上的意境,构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流行乐风导向,让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享受。正式这些独特的演唱手法和艺术,当时的中国形成了一种流行于世的“邓氏唱法”,并成为许多歌手的模仿对象。总之,不管是歌曲中的主题内涵,还是演唱技巧,邓丽君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外貌来看,邓丽君有一张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脸。如果按照张艺谋对完美东方女人的审美标准来看,邓丽君实在是太完美不过了:脸型饱满、五官凹凸有致。这样的长相不仅深受东方人的喜爱,更是迎合了西方人对东方女人的审美习惯。所以,邓丽君凭着一张被大众认可的脸,走遍大江南北,并不吃力。类似的明星还有巩俐、章子怡。邓丽君有一种古典的风致,如闭花羞月,似落雁沉鱼,她的个人气质和性格,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女性。
从穿着来看,邓丽君的穿着以中式服饰为主,她被包装为一种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气质,是东方女性传统美的完美阐释。邓丽君坚持要保持中国风味,这不仅表现在她坚持多唱有中国风味、地方色彩、甚至怀旧的歌曲,还表现在她在舞台上的穿着。早期的邓丽君无论走到哪里演出,都会穿着一身旗袍,向歌迷们表示自己是中国人。这不仅象征她的演出风格,也体现了她的爱国情怀。到了演艺生涯后期,随着事业高峰的到来,邓丽君改变了舞台上的一些穿着风格。邓丽君十分注重完美的舞台表现力,她会根据不同的歌曲配以不同的服饰和舞蹈表演,除了温文尔雅的民族风外,还有西方拉丁、现代劲舞的动作。这些都集中展现了她的舞台表现力。
除此之外,舞台上的邓丽君非常谦逊,她时时刻刻表现得都非常有礼貌。鞠躬、笑容、和歌迷的眼神交流都是她在舞台上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在《十一个掌声》晚会的录制现场,邓丽君亲和的言谈,与主持人的调侃,和现场观众的互动都体现出她的亲和力。邓丽君并不是一名高傲的明星,这又为她的舞台风格赢得了一大好评。
审美现象不仅来自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更加普遍必然地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正如清代画家郑板桥《题画竹》中说:“将官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里的“画意”,实际上就洋溢着画家心中的审美感受。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曾说:“音乐是培养人们道德、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邓丽君正是利用音乐灵魂的美去感染人、打动人,利用歌迷们对自己歌声的特殊审美来吸引广大听众。
邓丽君把华人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具有东方人的细腻,大方,不造作的特点。她对歌曲内容十分投入,仿佛歌曲中所描述的就是她本人,并好好的把握了原词曲想要表达的意思。现在很多歌星只能影响一部分人,而邓丽君却影响了全部人。有人说邓丽君是特殊时代下的产物,她代表了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代表了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流行音乐,还代表了六七十年代台湾的本土文化。也有人说是邓丽君造就了流行音乐盛行的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不管是时代造就了邓丽君,还是邓丽君造就了那个时代,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邓丽君对歌曲的审美与她的成长环境和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这也就影响了广大的听众。正式由于邓丽君把传统中国的风韵音乐当做她自己的灵魂,我们的心灵才会像她一样和那些凄婉缠绵的音乐融为一体,让这样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留在我们的心中。
每个时代都有许多流行歌曲,但是许多歌曲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而邓丽君的歌曲能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广大音乐爱好者所青睐,并掀起二十一世纪初期模仿邓丽君的狂潮,这也算是对邓丽君灵魂的一种祭奠。或许就是因为她对音乐的追求,成就了一个邓丽君时代,也造就了她的不幸。她的审美观很独特,开启了我们对美的一个新概念。不仅是她在音乐美中沉醉、欣喜,广大听众,也将这种审美活动的追问在自身思想史上构筑了一座巍峨的美学大厦。因而,邓丽君不仅仅是一位流行歌手,更是一名音乐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