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很多决定:是否要接受一次邀约,是否要听一次讲座,是否要开展一段恋爱,是否要辞职去远方旅行……
如何判断是否做一件事情?如果按照惯常的思维,往往会从事情本身的因素出发,考虑做件事情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花费的时间、需要付出的金钱、和邀约人是否相熟悉等等)以及它能带给我们的价值。最近看到成甲老师在新书宣传访谈上提出一个观点:运用临界知识,找到事件背后的通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比如他在判断是否做一件事时,会遵循以下四个标准。
1,是否有助于升级认知:所有竞争的本质是认知的竞争。
2,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做有兴趣的有天赋的事情会更容易使我们坚持下来。
3,是否有较低的边际成本和较高的复利效应:比如在“得到”上录制一次课程后,可以被用户反复地购买、学习和传播,边际成本远远低于需要实地考察,流程烦琐的现场培训。
4,是否具有成为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享受小概率,低频次发生的正面事件所带来的巨大积极影响:比如通过撰写《好好学习》一书,成甲老师获得了丰盛的销售成绩,和更多优秀的人联机,就是正面黑天鹅事件的典型范例。
这四项标准成为成甲判断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通用规律,所以即使是在工作繁忙的时候,爱写作爱分享的他依然选择编写了《好好学习》。
在我看来,这些标准似乎带着些许成功学色彩,似乎更适合在功利化的世界里要做出理性的选择的人去践行。其实平凡如你我,或许满足其中一两条标准的事情,便可以有足够理由去动手做了。
譬如说知识付费大热的时代,人人都有的作家梦、讲师梦、网红梦到底值不值得放手一搏?怎样才能真正去落地自己的斜杠身份?其实在没有足够积累之前,我们去发展斜杠能力似乎并不能很快带来实际收益,甚至在为自己积蓄基础势能的阶段,还未必能做到用宏观的管理格局来解析问题,反而需我们要投入许多时间和资源去学习。然而如果没有前期付出的代价和日积月累的努力,我们不会凭空地突然走向通往小咖大咖的道路。
所以,许多看起来眼前收益渺茫的事情,只要是我有热情去做,且对提升自己也有裨益的,便先选择动手去做好了。
我始终相信回报都是后置的,那便给时间一点耐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