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不是一篇鸡汤文,虽然看起来名字很像。这篇文章是真真实实的在讨论被偷走的时光。
整个故事的起源在这里:6月初,我开始尝试个人时间管理,进行自己的时间统计。在统计了不到2周之后我发现,除去我在地铁里可以整段看书的时间,我在短途公交车上、路上“看世界”的时间,一周超过了8小时。
我的天哪。
以8小时工作制来算,一天多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于是,我开始规划和统计了自己在路上可以使用的碎片时间和碎碎片时间。
我发现,我可以用来成长的时间的分类和特点如下(按时间顺序):
# 往返地铁站 / 公交站 / 换乘时间 / 地铁公交4站以下时间
特点:不适合拿书出来读,不安全或者是来不及投入
# 地铁 / 公交5站+的时间
特点:可以用来读书,但受到拥挤程度限制
# 锻炼时间
特点:身体在运动而大脑空闲
干嘛要把这些时间浪费掉。或许有人说,绷得太紧,也该休息休息好吗?在我看来,路上浪费掉的时间不是休息,是大脑当机。想休息那就好好休息啊,看场电影,睡个懒觉,逛街溜达不是挺好吗?为什么要在看电影的时间心里惦记着没完成的学习与思考?
于是,在将近1-2周的尝试与磨合之后,我的碎片时间利用规律逐渐整合完毕。
在走路的时候,不方便阅读的时候,我会使用喜马拉雅听书。
在能腾出手来的公交车上,我会使用Kindle,或者是上淘宝清空购物清单
在30Min单程以上的地铁中,我会阅读纸质书
锻炼时,我会用网易公开课听听TED或者是纪录片、公开课。
当然,整合碎片摄入才是整个碎片时间利用中最重要的一环。
睡前,我会复盘+思考计划+设计+学习难懂的知识,重点是整理和回顾今天的摄入,将其转化为行动计划。
听起来把自己给的有点扎实。其实不然。比如今天,我觉得有些累,所以在路上听了4个绘本。比如前几天,我看了关于猫的一系列记录片。反正绘本也是要听,纪录片也迟早要看,用大块的时间,太浪费了。大块的时间,我还想真真正正的虚度光阴呢。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真正的休息,在休息的时候不再揪心觉得浪费时间,觉得还有一大堆需要做的事情没有计划和安排,而是坦然悠闲的,享受发呆、放松、彼此陪伴。
讲真,除了错过了刷朋友圈和看无聊的真假难辨的新闻,左看右看路边的商店开门没,门口趴着一条狗,老爷爷推了个婴儿车等等这些信息以外,我什么吃喝玩乐都没落下。
朋友圈可以攒攒刷。
试试看计算一下你在路程中被偷走的时光,我相信你会吓一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