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基本分析思路:决策树
问题解决决策对之一:判断意愿
问题解决前提一:描述问题。
一个典型的问题,通常以“如何”开头,或者以“怎么办”结尾。
如何能够上班准时到?
如何才能追到喜欢的人?
睡觉的时候楼上一直很吵怎么办?
手机记录被删除了想恢复怎么办?
问题解决前提二:确认意愿
问题解决决策对之二:判断价值
低价值问题:重力问题和蚊子问题
生命的美好体验,并不只在于回避痛苦,追求快乐。放弃解决难题,也就失去了获得这些真正“深刻快乐”的机会。
问题解决决策对之三:判断难度
十次尝试原则,确定问题的真实难度。每一次失败,本质上都是一次“行为实验”。
问题解决决策对之四:调整心态
如何应对灾难化想法:苏格拉底提问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获得真相的方式,是通过一系列刨根问底的探询和质疑,找到人们想法中的漏洞,借此认识到这些想法中的逻辑和事实错误。
例如,一些典型的苏格拉底式提问会包括:
这个担忧真的会发生吗?
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就算这个担忧变成了现实,它到底会对你有什么影响呢?
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如何应对“我不”或者“害怕别人觉得我不行”
当我们开始着手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会经常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把「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当作了一场对自己的考试。
我们解决问题的目标,不再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事情,而是变成了一种对自己能力的证明。
这样的「考生心态」,会无形中增加很多对自己的限制。
「考试是不能拿低分的,所以如果失败概率很大,我就最好不要去做。」
当我们被这个想法支配行动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一次「在解决问题中增加经验的机会。
「考试是不能对答案的。如果我求助了别人,说明我没有能力。」
当我们被这个想法支配行动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充分利用身边资源解决问题的机会。
「考试是要排名的。我不能接受 xxx 的建议,因为这说明我比 xxx 考得差。」
当我们被这个想法支配行动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使用更多样化方案,去解决问题的机会。
还记得我们之前了解到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是如何导致不同结果的吗?
其实,这种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考生心态」,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的表现。
每当这样的想法出现,你可以问一问自己:所以,我到底是想证明自己行,还是真的想要变得更行?
想要调整 这样的思维模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解套”技术,给这些想法起个名字,然后聚焦到解决问题的行动本身上来。
未来,每当你被问题卡住的时候,都可以借助这些思路,完成一个对「要不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评估。
里面的核心判断包括:
你有意愿解决它吗?
它值得解决吗?解决它会带来什么好处?你又将付出什么代价?
它到底有多难?你真的验证过了吗?
有哪些想法在阻碍你的行动吗?
有效努力——书写:问题解决决策树
1.我近期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个典型的问题,常常以「如何……」开头,或者「怎么办」结尾)
如何面对娃的焦虑
2.此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意愿有多强?
(1 分为完全不想解决,10 分为非常渴望解决)
8
3.如果问题得到解决,我希望看到生活/事情发生这些具体的变化:
娃努力更多,行动更多;家里不因为娃的焦虑而空气紧张
4.这些变化对我有多重要?我为什么想要这些变化发生?
(这也是一次和自己价值观与目标,重新连接的机会)
想要娃过得开心,我也能更加开心一些,家更轻松一些
5.为了获得这些变化,接下来,我将有哪些投入?
(精力,时间,物质和其他外部资源投入,都需要包括在内)
减少投入
6.结合 3-5 问,计算「收益-成本」,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解决吗?
(如果不确定,也可以给每一条收益和成本打分,计算收益-成本总分)
值得
7.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尝试?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
(无论是有效还是无效解决问题经验,都能帮自己做出更好的下一步行动。如果暂时没有尝试,也可以写:我不知道)
我的尝试1:安慰
这个尝试告诉我:不能根本解决
我的尝试2:建议
这个尝试告诉我:并没有效果
我的尝试3:给娃爹诉说
这个尝试告诉我:除了给娃爹添堵,反过来让我更烦,基本没用
我的尝试4:逃避
这个尝试告诉我:娃的自主力增强一点点
8.未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打算做哪些尝试?可能从中学到什么经验?推进发生,我明天的计划中,需要包括哪些有效行动?
我的尝试1:不主动问
我可能因此知道:到底是我在焦虑还是娃在焦虑
我的尝试2:只顷听不回应
我可能因此知道:焦虑的问题是问题吗,只是倾诉还是想要建议
我的尝试3:跟娃爹报喜不报忧
我可能因此知道:不增加问题
我的尝试4:学学心态疗愈
我可能因此知道:更好的面对方法
我的尝试5:给娃一点跟焦虑事件无关的小行动建议
我可能因此知道:建议可不可行
9.在着手解决之前,我还有哪些顾虑担忧吗?可以写在这里:
(试着把担忧的想法写出来,然后给这些想法起个名字)
担心娃因为自我评价过低而不行动,陷入越想我不行越不行动的恶性循环中。名字就叫“担忧”吧
10.完成以上评估后,我现在依然愿意去解决这个问题吗?我的意愿强度有变化吗?
(1 分为完全不想解决,10 分为非常渴望解决)
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