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怀孕39周的准妈妈,对于即将迎来新的生命即激动又紧张,有满腔的爱却不晓得用怎样的方式去给予。一本《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简直就是育儿“圣经”,捧起来似乎都闪着金光。读了一部分,迫不及待地来分享心得。
书中,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小孩子一哭就抱,会不会把小孩宠坏?
有的人支持小孩子不能一哭就抱,以免纵容出高需求宝宝,累坏的只能是家长自己。比如:被抱着入睡的宝宝,一旦没有人的体温他可能会更容易惊醒、哭闹;习惯于在外面溜达的小孩,阴天不出门可能就会闹脾气、歇斯底里哭闹不止;喜欢于摇摆的宝宝,可能只有在摇摆晃荡的臂弯里才能安静,重复的摇晃加速父母胳膊的酸痛但因为习惯养成而无从缓解。
通过以上了解,我原本准备少抱宝宝,适度允许他哭闹而不顾,甚至为了培养他的独立性,打算从小让他独自睡婴儿床。
看了西尔斯的解释,我改变了主意!在羊水里从未感觉到饥饿、寒冷、嘈杂的宝宝,他的协调能力、自理能力如此薄弱,生命脆弱又顽强,一出生每一种体验都是他从未经历过的,所以会不安,而哭泣又是他暂时唯一能够运用的表达方式。所以母亲对新生儿哭泣的及时反应本身是一种交流、沟通方式,在反复的试错中,你会明白孩子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以后成长甚至青少年叛逆期都会更有利于互相的尊重与交流。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可以在宝宝6个月以后,当他掌握了更丰富、更多样的表达方式后,区分他的需求,选择是否要“延迟”满足他的需求。
所以,为了奠定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迎接新生儿这个环节我一定不能错过!希望下周宝宝出生以后,我可以第一时间把他抱在怀里,让他睁眼看到的第一眼就是我满目慈爱的样子,让他可以感受我的体温、气味、声音。所以,宝贝刚出生,要哭就抱吧,饿了就喂养吧,再苦再累在他没有自理能力之前尽可能及时提供给他一切,就像他在羊水里一样,毫不费力地吸收养分、不自主胎动、随意自在吧!我愿我能成他的手、脚、眼,替他轻松得到一切,只要他一天天快乐长大就好。
(二)育儿先育己。写育儿笔记,反思中认清自己的局限。
只有认清自身局限,克服它才能避免教育中的陷阱,从而释放孩子的无限潜能。
市面上有很多类似的书,比如《生命的重建》《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等都打算告诉我们——每一个原生家庭都有自己的局限和死角,烙印在小孩成长的过程。教育其实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镜像关系,孩子的陋习源于家庭本身,对父母的效仿。所以孩子的问题,往往折射出是父母的问题。只有认识了自身局限,才能在教育中避免这些缺陷造成的漩涡,克服原生家庭的问题培养一个本真的孩子。
玛莎的育儿笔记让人看了很是触动,偶尔我们会从孩子身上看到我们的小时候,或者深受启发,学到不少。比如“我设身处地为我刚出生的宝宝着想,发现饥饿对他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他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也不知道我会很快为他解决这个问题。肚子饿的宝宝会很快变得焦虑,然后大哭不止。我想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来到宝宝身边。”
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饥饿是宝宝从未有过的体验,面对未知感到害怕哭泣,需要食物难道不对么?!是的,当我的宝宝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我也要这么做——“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来到宝宝身边”!
育儿先育己,另一方面也就是——言传身教。某些孩子之所以对父母的教诲阳奉阴违,是因为父母本身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说了不让孩子喝酒抽烟,结果自己却屡屡破戒;说要诚实,结果自己却时常谎话连篇。久而久之,难免小孩价值观念会分离。我相信,小孩的模仿能力是天性,爱阅读的家庭小孩也会模仿起来阅读;自强的母亲会让小孩明白奋斗的意义;善良的父母孩子也会像天使一样对人真诚友善。反之亦然,做好一个好的榜样比说100遍真理更有效!
每一个准爸妈都是育儿课堂里的新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一同成长。有时候成长只是一瞬间的事,却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