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死了以后真的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的话,那我会活得很年轻。而你,只能等到老得都快走不动的时候,才会来到那个世界。
法国人的浪漫情怀可谓举世无双。因为无缘接触到货真价实的法兰西人,这浪漫也就无从考证。
小说《倒悬的地平线》再一次佐证了法国人超强的浪漫基因。
但是,作者对小说的掌控绝不仅限于此。
马克.李维不仅对生命科学最前沿的成果进行了科学描绘与大胆预测,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对小说主人公的爱情与命运进行了颠覆性的设计。
当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终于身不由己地坠入了灵异时空,如同霍普所惊叹的,“你所说的,就像是倒悬的地平线一样。”
所以,很难定义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爱情宣言,抑或是一本令人脑洞大开的科普读物。
故事几乎没有高潮。读到四分之三的时候,给我的感觉还是兴味索然。
男主乔西与女主霍普都是浑身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在校大学生,他们一边学习,同时也为一个神秘的科研机构进行科学实验,以换取不菲的学费。
像所有欧美故事中的角色一样,他们陷入了模式化的西方爱情套路——除了感情的碰撞,更要疯狂投入彼此的身体。
尽管作者对二人世界的描写倾尽了全力,甚至在角色对白中,不遗余力地辅以法兰西式的幽默,但依然难逃老套爱情故事的窠臼。
再加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先天不足——我不得不这样说,因为每次面对译本小说,我都会感到明显的力有不逮,晦涩的阅读形同鸡肋。
在法国每三十秒就售出一本的畅销小说,阅读起来竟然平淡如此。
直到乔西的好友卢克给霍普偶然做了一个脑部扫描,故事才开始有所曲折,或者说,这本书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情节。
霍普得了脑瘤。
在与病魔艰苦卓绝的抗争之后,乔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提取霍普大脑中所有记忆储存起来,并将霍普的尸体冷冻,以期有朝一日将自己心爱的女人复活。
四十多年以后。
二十六岁的天才钢琴家梅丽在一次直升机事故中丧失了所有记忆,并接受了一项已经被证实成熟的记忆重建手术。
手术无疑非常成功,但是,梅丽的记忆里找不到任何有关梅丽过往生活的片段,相反,霍普与乔西相爱期间的点滴时光却偶尔电光石火地跳射出来。
随着外界刺激的不断强化,霍普所有的记忆都在梅丽的脑海里复活了,而梅丽也理所当然成为了霍普。
对梅丽的家族来说,亲生女儿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这不啻为一个悲剧——女儿的身体里仿佛藏着另一个女人的心。
复活后的霍普开始想念并疯狂寻找他的恋人乔西,可是乔西却杳无音信。
她忽然发现,自己接受手术时的一个大胡子男人似曾相识,于是前去寻找真相。
大胡子男人是卢克,乔西当年的好友兼科研合作伙伴。
卢克的爱人和子——和卢克一样早已老态龙钟,她是霍普当年的好友兼合作伙伴,为霍普,也为读者揭开了四十年前的真相。
故事的高潮与答案,恰恰在这简单的回顾当中。
在这之前的所有辞藻、语句、段落、章节,都是貌似多余却不得不为之的铺垫。
乔西是个天才一样的男人,他研究的项目是神经链接系统——人类大脑记忆的复制、储存与重建。
但是他根本不相信人体冷冻技术,尽管他也为霍普进行了人体冷冻,那只是爱情使然。
乔西坚定不移所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科研项目。
乔西用自己所有的科研专利,与研究中心做了一笔交易——当第一百例记忆恢复手术成功以后,神经链接系统将自动在第一个出现的合适的人体上重建霍普的记忆,而且是秘密进行的。
梅丽在记忆重建手术中被输入的不是自己的记忆信息,而是霍普的。所以梅丽复活成了霍普。
乔西在霍普生日那天就自杀了。他之所以这样,是预备和霍普在同一时间复活。在此之前,他完全提取了自己的记忆并储存在研究中心。
他修改了研究中心的程序,当霍普被成功复活以后,下一个被复活的就是乔西。
在另一个城市中,崭新的乔西终于在苏醒两个月之后,被咖啡馆里的一架木头小飞机唤醒了全部记忆。
他流着泪,打开霍普留给他的信封。
“我的乔西,我找回了你。我爱你,霍普。”
我想,此时此刻,乔西与霍普的脑海里,一定会映射出四十多年前两个人埋藏小箱子时候的对话情景: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回来了,却找不到你,我该怎么办?”
“你一定会找到我的,我敢肯定。哪怕那不是我本人,我也会存在于那个人的眼神里、心灵里、青春里。你要用我给予你的全部力量去好好爱他。那时,就轮到你来赐予我永恒了。”
其实,对于这样一部小说,再苛刻的读者对情节的反转悬疑都毋庸置喙。
而且,说实话,作者在科学层面上的严谨态度已经近乎完美了,借助书中的人物,作者对神经链接系统可能复制的次数等技术已经有所探讨。
我们很难想像得出,神经链接系统一旦被完美实现,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世界很可能会混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至少,如此悖逆伦理道德的科学成果可能会让人类疯狂,地球是否又会陷入新一轮罪恶的渊薮?
只是,当我们享受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浪漫主义情怀,沉醉于这份超越时空的绝美爱情的时候,又何必庸人自扰,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