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跟一个好友因为一件事闹得有点不愉快,当我试图通过电话沟通的方式来解决的时候,我发现越解释越不清楚,最后我的朋友直接以沉默来抵制我的解释,我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挂了电话。
我自认为自己的解释应该不难理解而且很有道理,可为什么沟通不下去呢?我跟另外一个朋友吐槽了这件事,我的朋友回我,有些时候,我说话的语气让人无法辩驳,我的道理并没有说服对方只是对方暂时不知道如何来反驳我,因此采取了沉默。
于是,我又认真地询问了我几个朋友,得出了差不多的答案,只是委婉程度不大相同罢了。
尽管有点小失落,但是不可否认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
既然说的解决不了问题,我就用写的。于是我打开邮箱,打算将整件事以及我的观点和解释一一写进去,可这个过程并没有之前讲电话那么自信了。为了证明我在理,我试图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扯进去,将原本小小的误会上升到人品问题。
我的语文老师应该会觉得欣慰,我所学的写作技能都运用自如,但我却觉得忐忑不安。因为这不是一种让人舒服的就事论事的解释。最后,我刨除那些与事件无关的内容,并真诚地跟我的朋友道歉。之后得到了好友的回复,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这件事让我第一次对文字沟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兴趣并非来自于我对文字美的欣赏(过去的十几年已经证明我确实没有咬文嚼字和舞文弄墨的能力),而是在我们用文字来陈述一件事或者说明某种观点的过程中带给我们惊喜。这种惊喜可能是这样子的:当你滔滔不绝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而当你真的把它写下来的时候,第一感觉可能是:my shit!
举最近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闹伴娘,
A:那群伴郎真过分,太无耻了。
B:现在很多闹伴娘都很过分,完全不尊重女性,还是公众人物呢?
A:公众人物的这种行为确实会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以后都跟着学了。
B:就应该给公众一个道歉。以前很多明星的婚礼也没有这种闹剧,关键还是在婚礼安排的问题。
A:不过新郎新娘原本就不是高逼格路线。
B:所以这么低俗的事情才会发生。
......
整理一下观点:不尊重女性——>闹伴娘的恶习、新郎新娘逼格不高——>闹伴娘低俗,所以集体向公众向女性道歉?暂且不对观点对错进行评论,就说这逻辑恐怕是有问题的吧。
而很多人总是比较懒,不愿意消耗脑细胞去思考这些问题的逻辑,有的发表完观点就了事,有的看完热闹就散场了,也有的争得面红耳赤。结果往往是,这样不经过大脑逻辑思考的观点会在各种广场上盛行一段时间,偶尔还会演变成集体的情绪发泄,在原本的问题上越走越远。
类似的事情有很多,能够拍拍脑袋想明白大体还是比较少的,即使想明白了讲得头头是道,让你写下来跟他人分享的时候就问题百出了。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接受的一个非常受益的练习:阅读几份十几页的相关材料,然后做一个5分钟的presentation(演示,真的是5分钟)。这个过程一般是:
啃完材料——>大概内容写下来——>思考材料的逻辑——>写下来——>寻找内容的关键点——>写下来——>找没有提供的相关材料——>整理写下来——>审视内容的逻辑——>剔除废话和不相关的细节——>写下来。
这样一趟下来,基本不用担心是否要念稿子了,因为烧了那么久的脑子,整个逻辑已经非常清晰了,那五分钟的pre基本就是一口气讲完的事情了。
其实这个过程可以简要归结为:信息输入——梳理信息——信息输出,在中间这个环节如果没有反反复复记笔记梳理逻辑将细节串联起来,我的经验告诉我,最后我的脑袋里一般只有原因和结果,而具体的逻辑链已经淹没在头脑中的各种化学反应和神经刺激中了,更别说发现逻辑上存在的问题了。
而如果没有呈现具体的细节或者证明,那么听众不仅很难被说服而且觉得无趣(假设我们的pre不是为了煽动大众情绪或者洗脑)。
因此,对于我来说,文字的一些妙处在于:在我们阐述观点或者陈述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它能帮我们理清思路,而理清思路的这个过程就是发现逻辑是否存在问题,事件叙述是否缺少合理细节,或者我们是否添油加醋了,这是一个反思或者说是反省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往往费时费力,无特别需求的话我们很难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养成这样的习惯。而我所珍视的是我们在滔滔不绝或者看到别人滔滔不绝的时候,能够耐心地去思考其中缘由或者多听听看几种不同的观点,而不被我们个人情绪左右,因为人往往“看到的只是人们想看到的”。
此外,我个人经验也告诉我,当我们口头很多事情讲述不明白的时候,有一部分因素来源于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带有我们情绪,或者是我们的话到对方耳朵那里被加工了。而文字确实让我们省去了这样一些麻烦。
所以,下次遇到嘴巴讲不明白的事,或者脑袋一片浆糊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写下来,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地球蛋,本文归【Nonsense23333】所有,谢绝非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