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五,本来想就上次读书笔记的话题接着写,聊一聊读书的感想。上午选修完我的导师康啸老师的《声乐文献导读——西方声乐》这门课,和导师一起去学校食堂二楼的新疆餐厅边吃边聊,我们称之为“学术午餐”。“学术午餐”的好处是既能在肉体层面得到满足(指填饱肚子),又能从精神层面得到升华(思想交流),可谓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双丰收。
今天我和康老师聊的话题以美术为主,因为他说他昨天去清华大学参观了一个画展,感受颇深。而我前一阶段读了若干有关于绘画美术方面的书籍,所以俩人一拍即合。我们从美术聊到音乐,从文学聊到电影。由交谈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得出了今天的话题:规范与偏离。
首先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规范,什么是偏离。“规范”意指符合逻辑,客观、真实、全面、完整、准确、及时,达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等。或是指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如:规范管理、规范操作。“偏离”指和预定的方向或轨迹有一定的偏差。例如,想法偏离、轨迹偏离等等。——以上的“每日一抄”摘自“百度百科”。
这两个词为什么会有关系呢?当代画家陈丹青先生曾经说过:“规范,就是用来打破的。”陈老师拍摄的脱口秀节目《局部》的第二季第二集讲述的主题就是:规范与偏离。主要内容大概是讲“法国沙龙学院派和印象派的关系”(下文重点介绍),讲述艺术史上的“规范与偏离”,或者说传统与革新、主流与小众、权威与反叛等。
美术界的“规范与偏离”
列举两份名单:
第一份名单:卡巴内尔、库退尔、鲍迪耶、德拉罗什、莫罗、不格罗、夏普马丁、梅索尼埃、热罗姆、弗朗德兰、勒帕热、盖兰等。
第二份名单:马奈、莫奈、雷诺阿、西斯莱、毕沙罗、莫里索、德加、梵高、高更、塞尚、修拉等。
本人对第一份名单感到陌生,几乎都未曾耳闻;而第二份名单的人物,几乎都熟悉,对于他们的画作,也能说出一二。
事实上,第一份名单里的人都是法国学院派的权威人士,而第二份名单里的人都是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
在当时,一个画家的前途和命运,是由学院派决定的。由学院派主办的沙龙画展是画家扬名立万的好机会。画家想要自己的画出名,只能有以下几个选择:
1、进入国立美术学院(例如:巴黎艺术学院),成为学院派权威教授的门生;
2、向沙龙提交作品并入选;
3、获得罗马大奖,赴罗马公费留学;
4、成为学院派的会员;
5、成为沙龙的评委;
6、成为国立美术学校的教授;
7、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那时的学院派主张新古典主义,认为画家应该追求理想美与普遍性。学院派在当时的艺术界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印象派”(即“印象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艺术革新运动——注重光和色彩,力图通过快速的描绘表现从事物获得的直接印象。
印象派提倡“如实描绘自己看见的东西”,这种写实主义倾向符合19世纪西方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势,但与学院派的主张发生了冲突。所以,印象派画家就算是参加学院派主办的沙龙(官方画展)也纷纷落选。于是,他们自行组织了“印象派画展”以展出自己的画作。正是由于印象派画家的坚持创作、研究改革、坚定理想和前赴后继,才使得“印象主义”思想在后来引领了风尚,也影响了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
音乐界的“规范与偏离”
再列举两份名单:
第一份名单:萨蒂、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奥里克、杜列、泰费尔等。
第二份名单:德彪西、拉威尔、杜卡、鲁塞尔等。
对于一个非音乐专业的人士,看到的人物名单也许只对德彪西这个名字比较熟悉。其他作曲家几乎都未曾耳闻。对于一个音乐专业的人士请思考,哪个派别的作品上演和出版率较高?
事实上,第一份名单里的人是反德彪西的权威以及法国著名的“六人团”,而第二份名单里的人都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时至今日,德彪西引领的“印象主义”音乐逐渐被世人接受,但以当时主流社会的审美来评判,其评价是不可想象的。就像同时代泰勒曼与巴赫,谁的影响对后世更大,只能留给时间检验。
文学界的“规范与偏离”
最后举两个名单: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单、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调查了身边一些人,大多数人对第一份名单感到陌生,表示几乎都未曾耳闻;而第二份名单里的人物,几乎都熟悉,对于他们的功绩,也能说出一二。
事实上,第一份名单里的人是清朝状元,第二份名单里的人皆是落第秀才。
状元也好,秀才也好,比来比去,最终还是比功绩,这里面还是涉及社会对于成功的理解。
状元们的才华和应试实力不容置疑,他们当年考中状元,春风得意骑马游街,光宗耀祖。而事实上,放在更长的时间坐标上,这些落第秀才成名成家,他们的思想、作品、功绩,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更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因此反而具备了今天的成功要素。
我在这里不想去评价规范与偏离,而是想说说从规范与偏离的关系中,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规范永远在期待天才的偏离,因为任何规范不可能包容千差万别的真实。毕加索说:“我不创造,我发现。”再好的规范,也会僵化,也会过时。这时就需要一种偏离来打破规范,人类的社会才会进步。就像当年一批中国的作曲家(如谭盾、瞿小松等)努力创造出一种“新潮音乐”——他们的创作打破了中国的传统创作风格,大多采用现代作曲技法,采用大胆的音乐语言、怪诞的表现手法和张扬的音乐风格,但同时又有着浓厚的“寻根”思想。当年的这些天才,抵住了那时的压力,现如今成为中国乐坛的顶梁柱。
2、偏离久了,也就成为了规范。就如同印象派画家们一样,在偏离的路上越走越远,离成功就越来越近。偏离久了,独树一帜,也就独成一派。
3、所有的规范都代表权力,代表正确,代表一种很大的势力。我们能做到的是永不放弃,保持初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想成就大事业,就必须历尽磨难,经得起考验,守得住繁华也耐得住寂寞。就像我们刚刚成立的中国乐派,其发展之路自然会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不应放弃,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最后,我想用改编自明代画家、文学家、诗人唐寅(1470—1524)的诗词《桃花庵歌》来结束今天的话题:
“中国复兴中国风,中国院里中国翁。
中国人作中国曲,又称乐派显神通。
之前只在市重点,如今一流被评选。
领导工作日复日,师生努力年复年。
但愿贡献国音间,不愿无为世人前。
国音承担国家事,爱乐酷学两者缘。
若将达官比学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权贵比读书,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豪贵开心颜,无文无化只剩钱。”
(译文:中国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中国文化的复兴导致着艺术创作“中国风”的局面到来。在中国音乐学院里有一批中国的高精尖人才。中国的作曲家争先恐后地创作中国风格的乐曲,这些高精尖人才被冠名为“中国乐派”,在各行各业尽显神通。中国音乐学院以前只是北京市的一所重点大学,现如今已经被评为了双一流大学。这个荣誉主要靠学院领导日复一日辛勤的工作,和广大师生年复一年不断的努力。我只愿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发展贡献力量,不愿在世人面前碌碌无为。中国音乐学院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因此像我这样热爱音乐、热爱学习的学者才和它有缘。如果将达官贵人和我穷苦学者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贵人的权力和财富相比较,他们为权贵奔走效力,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别人笑话我太疯癫,我却笑别人看不穿世事。君不见豪门贵族脸上开心的笑容,因为没有文化穷得只剩钱了。)
正所谓:“牙期音乐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音乐故事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听起来感觉已经不是很新鲜了。我们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音乐家,他们的音乐、故事以及人气都会流芳百世。改编自清代诗人赵翼(1727—1814)的诗歌《论诗五首·其二》)
2018年11月2日19:26
于北京 朝阳 为伟斋
参考文献:
李秀军(2001).《西方音乐史教程》.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陈丹青(2018).《陈丹青:规范,就是等着被打破的》
马萧(2017).《印象派的敌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杉全美帆子(2016).《印象派画家的朋友圈》.北京:中信出版社
最后,和老师的交谈中,收获了一个欣赏美术发展历史的新方法:那就是倒着看美术史,你会更加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