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刚相识或是平时不是太接触的朋友,大都觉得我很健谈,是一个非常善于沟通的人。相处久了,大家就不难发现,事实上我的情商仅限于和小朋友打交道,不太会说话,经常得罪人。
就像当初,我问研究生死党玉:“你为啥会选我做你的好朋友?”
“因为你说话够毒,敢说人家不敢说的话。”
对这种无厘头的回答我竟无言以对,只能默默忍受,谁让我是以毒舌著称的处女座呢?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有这毛病。每次发病,与人发生口角,或是惹人不快,事后我都非常后悔,心想为啥不能忍一忍,就非得那么直来直去说上一通。哪怕再补上一句:“我说话直,你别介意。”但又有几个人真的不介意?这种话是能火上浇油罢了。
直到不久前读到了一本书——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的《非暴力沟通》,这才总算是找到了药,还不想停。
对于书本与知识二者之间的转化,我严重认同一个观点:如果你不去阅读,它就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内容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非暴力沟通》不是一本适合去读的书,而是一本适合去做的书,只有积极践行,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根据书中观点,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1、观察; 2、感受;3、需要;4、请求。在相互沟通的过程,双方可以围绕这四个要素,持续互动,直至情意互通: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求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
光说概念,大家一定觉得云里雾里,也无法深刻体会到这本书的实用与价值。我就举一个自己践行“非暴力沟通”的真实事例,现身说法。
2
那段时间,我在一家广告公司从事文案企划工作,主要负责公司的公众号内容撰写和运营管理。公司的设计是个九零后的妹纸,人长的漂亮也有个性。不过,但凡做创作性工作的人都有个性,包括我自己在内。
当时,我用心编写了公众号的首篇文章,并在公司领导的同意下,进行了推送。接着,我礼貌性地把文章发在公司群,让大家提点意见。没想到,这位设计妹纸也是个实诚人,居然真的跑过来,说了一大堆意见:“文章图片配色不行,不符合公司色调,二维码设计太老气……”之类的。
姐姐我当时就不高兴了,反驳说:“你为什么之前不说?我早就把预览文章发在公司群里。既然你觉得颜色不行,就应该设计出符合公司色调的图片供我使用。还有,我年纪比你大这么多,你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
反正说了挺多的,我也记不太清。其实,我生气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她太不给面子了。小姑娘被我吧啦吧啦说了一通后,还算冷静,就说:“梅姐姐,我并没有不尊重你,我欣赏你的才华,你这么说,我会很不开心的。”
“我不需要你的欣赏,我有自己的读者,现在我也很不开心。”然后,我就气呼呼走了,结束了彼此间的谈话。后来想想,自己都觉得脸红,居然和一个比自己小十来岁的姑娘耍赖。
此后,虽说我和她表面相处如常,但还是起了嫌隙。
没过几天,我们两人就又起了正面冲突。起因是,我需要传一些客户的图片让她设计,由于客户数量较多,提供图片的时间不定,我就只好时不时给设计发图片。收到多少,就传给她多少。弄了一会,设计妹纸就和我说:“梅姐梅,你能不能把同一个客户的图片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压缩后发给我?”
“图片名称都是以客户名称命名的,你就自己建个文件夹放在一起,不就好了。”
“可是这样子,我很不方便。”
“你这不是故意找茬吗?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愿配合!”
这次,我们两人谁也没让谁,彻底谈崩,然后谁都不理谁。
3
过了两天,等我气全消了,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读了《非暴力沟通》,还是处理不好同事关系呢?
于是,我又把书拿出来,认真重读了一遍。这才发现,有一些以往我自己觉得正常的说话方式,其实都不正常,大都犯了暴力沟通的错误,比如说:不注意对方的感受,那么多图片东传一张、西传一张,既增加工作量,又容易被遗漏;对于“她不尊重我”这事,其实只是我的主观臆断,并非事实,我自行强加给人家的;她说出自己的感受“不开心”时,自己就应该适可而止......反思过后,我打算纠正自己的沟通方式,修复紧张的关系。
文案和设计哪有隔夜仇,不是吗?
过了两天,我们又要共同完成一项工作。这次,我直接走到设计妹纸的工位边上,友好问她:“这次的文件,你看用什么方式传给你,比较方便?”
“梅姐姐,还是放在单独的文件夹,然后打包压缩传给我,谢谢你!”设计妹纸冲我笑了笑,比花儿还灿烂。
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嫌隙不再,一直保持着融洽的同事关系,还常在一起闲聊、吃饭。工作氛围变得轻松多了,心情自然好。
事实证明,围绕着非暴力沟通四要素好好说话,认真践行非暴力沟通并不难,而且受益良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