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爱,是自律的开始。
爱,就是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
投入大量的时间做什么呢?成长,解决问题——换言之,学习。
这是前几天阅读《少有人走的路》最主要的收获。
于是有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为自己投入时间,然后从事很多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比如看剧、游戏、旅行、电影……算是爱自己吗?
我的回答是:不一定。将时间投入娱乐活动,更多是爱这项事物。而所投入的时间,会让你与这项事物的关系更密切,比如,熟练度更高、了解更深入、更有自己的见解、感情更深,等等。
那么,通过你与这项事物的关系密切,能否同时也达到“与自己更熟悉、感情更深”之类的效果呢?如果没有,那么这些时间的花费,应该不算是投入到了“爱自己”之上。
某种程度上,就算我们号称爱学习,但在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如果我们并不能“更好地学习”,也不能通过学习来更加了解自己、让自己成长、解决问题的话,那么这种爱,也许也不成立,或者说,不是“真爱”。
换言之,如果能够达成上述的结果,就算是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学习。
顺着这个思路,又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真学习是什么呢?
这一下就突然连接到了考霸的内容上了。
核聚老师曾经在答疑的过程中反复提起“真学习”“真责任”“求真”,感觉与这本书所提及的爱、承担责任、成长与“完整的自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要做到真正的学习,其中一点是必须不断提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甚至细致到“过去的5分钟内,我学到了什么”。这不仅是一种端正、细致的学习态度,也是对时间极大的尊重。当我们爱自己,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那就必须珍惜每一分一秒——这正好与考霸的学习态度契合。
然后,核聚老师提到所谓“真责任”,其核心在于解释“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活于世上”这个论调的方式。他引用的是爱因斯坦的名言:
“每天,很多次,我都会意识到我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那些活着的,和死去的人们的工作之上的,意识到我必须诚挚地、竭尽全力地努力去回报我所得到的东西。我经常心绪不宁,感觉自己从别人的工作里承袭了太多,这种感觉让我惴惴不安。”
这就是人所必然拥有的“原责任”——是的,我引用的是“原罪”这个词。按科学的解释来说,一个孩子的诞生当然不可能有什么“原罪”,他或她真的就是那样一个纯洁无瑕的个体。无论出身,无论人种肤色,无论所在环境,都不影响他是一张洁白……乃至无色的纸。然而,生存下去,就必须依赖别人。不仅是父母或者监护人的养育、陪伴、教化,还有这个过程中所必须的一切物质,都是来自“他人”。因此,“好好活着”,是“不辜负他人的付出”的基本,是每个人生来就必须承担的“原责任”。
我想,也许只有承担了这份“原”责任,才能谈得上“完整的自律”——因为一切其他责任,都有“完成”的时候,甚至可以巧妙地推卸。但“原责任”即使到自己身死,也不能说一定“担”好了。不然,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世纪伟人,怕是刚提出相对论的时候,就可以说“我对得起这些为我付出的人”了?但事实上,连他都觉得“心绪不宁”,从而继续奋斗,继而为人类提出了更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构想……
我也不是在给人硬加上什么可怕的重担。只是每个人都应该有“好好活着”相应的事情可以做。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做那么多,只是因为他的生活就是由这些科学的元素组成,所以他“活到了最好”而已。我们一般人只要同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充分把握自己所拥有的元素,从而“活到老”、“活得好”,就足够了。
而这里,就必须用“求真”的态度和方法,来实现和验证了。
而具体的问题有三:
第一问:
“我是否充分珍惜、把握和运用了我所拥有的一切?”
这涉及了对自身的充分认知,从个体的自己到社会的自己,所有的资源、能力、知识等,是否都有被自己充分利用,去过好自己的人生。闲置的资源、能力或知识有什么,为什么会闲置,什么时候或什么条件下能运用上?
对此,我们往往会为自己所懂得的一切做思维导图--没错,思维导图最容易被忽视的作用,是个人的认知地图。
第二问:
“为了达成上面这一点,我是否有充分利用时间(必然拥有的),进行充分的学习?”
时间基本上是任何人都拥有的资源,至少在我们垂老矣矣,或是患上脑部疾病之前是如此。
第三问:
“我所学习的一切,是否有成为我能够把握和应用的一切?”
以此成为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