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过载的年代里,专注力缺失被认为严重的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很多专家都建议适当安排离线时间/关闭设备来提高孩子的专注能力。家长们认为全神关注,聚精会神的孩子一定是有出息的,一定会有作为的。我最近读了一本书,由情感智能概念的提出者Daniel Goleman 写的《专注》。发现其实对专注这样的认识其实是严重的误解。
“专注并不是单一的专注,而是多聚焦点的平衡,是一种自适应的专注力”
其实我们发现很多人很努力,整天忙忙碌碌,但是并不能做出有效的成绩。在海外的华人,包括二代华人,会消失在精英阶层,不会出现在领导岗位。坊间一般认为是创造力与沟通力的缺失。这其实是把能力无机的生硬的切割。读了这本书,结合自己平日的思考,我觉得对多点的自适应的关注力的认识与锻鍊缺失也许才是我们的软肋。这些能力不是应试教育可以锻鍊的东西,需要刻意地锻鍊与培养。于是我把这本书里面对我打动最多的点总结一下,以飨读者。
1. 有效领导力的三要素
一个有效的领导力是三个领域的交叉: 自我(内部),事物(外部),与他人。一个有效自我认知,自我管理是必然的。没有这一条是无法有作为的。但是如果有内心的专注,结合对事物的专注,很容易成为独行侠( Lone Ranger)。我认为很多海外华人容易陷入这种类型 。如果内心的专注结合以对人际的专注,很容易比较机灵( tactical)。这种情况容易混得开,但也不算有效的领导力。如果没有内心的平衡,专注在外部事物与人际上,则容易成为狂热的教授(nutty professor)。我自己觉得现在的讲书人多属于这种类型。
如果可以把内心的平衡用于外部事物与人际的结合,则可以成就为有效的领导力。当然这也是需要机遇的。但机遇往往只留给有这样认识的有准备的人。不过换言之,认识了这个交叉的不易,也就知道成功是个低概率的事件。会多出很多耐心,少很多焦虑。
写到这里,想起我博士毕业时研究生院院长的话:我们要站在雇主与服务对象的角度考虑如何考虑做出大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度量与定位。用这样的度量去知道自己的努力。
2.第一层面:自我管理专注的疲倦和平衡的安排(待续)
3. 第二层面:事物关注中的系统思维与智能锻鍊(待续):复杂性,细节,任务切换。
4. 第三层面:社交思维/能力与同理心。(待续)
5. 注意事项:探索(exploration) and 利用exploitation的平衡。(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