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零露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这首诗前八句和后八句,似乎是以中间四句为中心的房子的对称结构。后面八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鲍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首诗虽然可能,并不是一个人所写,是民间很多人修改而成,但是一直有押韵在。
汉乐府在诗的完整度,已经发展到非常惊人,大部分影响唐诗巅峰时代诗格局和布局,在汉乐府已经形成,两句一韵,对称的平衡性,前后各八句,中间四句立起来,对唱和轮唱形式已经全部都有。
这首诗同时兼具了汉诗中最高的民间个性,诗中女子其实是非常平凡的大汉帝国的任何在战争中丈夫不在身边的孤独的女子。这样女子在汉代某一时期非常的多,尤其在汉武帝北伐匈奴时期,可以说汉武帝有多少兵,民是就有多少失去丈夫的女子。这样的歌声背后,其实是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而这个背景,就是民间女子所唱出来的歌声。
文人介入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文人觉得这首歌谣可以发展下去,另一种可能是因政治的原因。如果这诗只是写到:谁肯相为言。那么结局显得太过悲惨;结尾一句:下言长相忆。就会让人看到希望。前八句比较完整,后八句可能是后来加上的。虽然这首诗,我们现在诗起来很完整,依然可以感觉到应该不是一个人所写的诗。
蒋勋先生认为《饮马长城窟行》,失去民歌原有创造力和质朴性,但是这首诗在文学形式上,已经有了慎密的思考,将文学变成一个可以变成经典的规格,以后的人可以依据这个规格来继续写诗,做他情感上的抒发。
如果这首歌被乐府采集而来,说明这首歌在当时很流行,影响力很大,是民间很自然的声音。汉乐府不同其它朝代的诗,而汉代的乐府可以文化局长也可以调查局长的官职,因为这些歌是要给皇帝听的,皇帝通过民歌来了解老百姓在民间的生活。汉武帝在晚年对自己常常北伐征战反省和忏悔,可能受到乐府诗的影响的反应。
《饮马长城窟行》中形式上已经平顺和稳定,这首诗形式本身超过内容。形式接近完美,没有一个字可以动。但是太过完美,就无法进行再创造,因为它本身已经过时间千锤百炼,成为经典。
民歌是再创作的田园。如果你喜欢创造,喜欢文学可以多去民间,这也是很多音乐家都会回到民间去采集民歌进行再创作。
任何一个艺术形式,当它到达太过成熟形式化之后,就要回归到民间。民间的东西很粗,因此有很多可以打磨的空间,如果已经很细,请不必再打磨了。
诗的形式到达唐朝后,到达李白、杜甫之后,诗已经发展到巅峰,诗词的形式到宋后完美到你完全无法憾动。
因此,文学的革命最后一定回归到民间,从街头的语言开始,这也是汉诗很高地位的原因,因为它来自民间。
司马迁的《史记》中很多地方是民间田野父老的的语言,司马迁是走访民间之后开始书写。因此,在《史记》中非常活泼和强烈的东西。
到东汉后的古诗十九首,变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开始全是文人的创作,民间的刚烈之气和活泼都大量消失。
蒋勋讲文学系列笔记 日更第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