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战隼老师的公众号发了篇短文,题目引用了粉丝问到的让他备感无语的两个问题:
如何不运动也能减肥?
怎样轻松赚到100万?
战隼老师无奈的写了这样一句话:现在去睡觉,估计梦里就有可能做到。
留言区大部分人表示理解战隼老师的无奈,但也有人质疑,觉得他把话说绝了,运动只是减肥的方法之一,谁说不运动就一定减不了肥了?
我既能理解战隼老师的不答,又能理解这位留言者的质疑。
他们的角度不同。
对质疑者来说,他的重点在于得到这个问题就事论事的答案。比如得到用节食、手术、其它民间疗法等手段来替代运动实现减肥。也就是把问题只当做问题,而回答也只依据问题本身。
而作为被提问者,问题本身只是他考虑如何回答以及答不答的一个层面,还有更多的甚至更为重要的层面会考虑,比如问答的场合,提问者的出发点,提问的言外之意,回答会带给其他人的导向性等等。综合这些因素的考虑之后,回答的决定才做出来。
所以我觉得战隼老师不就事论事的回答,是看出了这些提问者的出发点——“不运动”、“轻松”,也就是不用努力,不用付出就能天上掉馅饼的心态。所以说,即便答了推荐用长期坚持科学控制饮食的方法,对于提问者来说,也是答非所问的。
很多时候,问题本身,并不是它真正的样子。
我的公众号后台每天也会接到粉丝各种各样关于求职和职场的提问,几乎每个问题我都会认真看认真想认真答,但是有那么一些问题是考虑之后决定不答的。
比如,有人问:老师,银行柜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我想,既然你能用智能手机给我留言,你一定有条件上网百度。甚至不需百度,只要你在过去去银行办理业务时稍微留心一下柜员在做什么,也会知道个大概,毕竟银行柜员的工作暴露在大众面前,不像企业内部的一些职位让你难以想象。
而事实上,在现在网络发达的年代,但凡关于“是什么”的问题,几乎都能搜得到,而且不光有概念,还有各种详细的解释、模拟,生怕你看不明白。
摆在那里都不去看,可能它对你来说并没那么重要,那别人,又为何要花时间给你解答呢?
我没有答。如果这问题对他重要,他在我这得不到答案,就会通过其他渠道去找、去搜,那么当他发现原来通过自己的一点行动就可以获取想要的信息时,以后他遇到问题也许还会先考虑靠自己,这对他是好事;如果这问题对他不重要,他可能就不了了之了,对他也没有坏处。我希望是前者。
有时候,虽然你提了问题,但未必真的想知道答案。
我想大家可能和我一样,从小到大,身边都曾遇到过这样一种人,无论什么场合,只要讲话的人问道“大家有什么问题吗?”,话音未落,高高的手就举起来了。这双高高的手总是显得那么急切,让你无法不让他发言。
而他们的问题,也常常过于“急切”。
有时是偏离了话题,有时是没有确切依据下的仅凭感觉就提出的质疑,有时是在不恰当的场合提出不恰当的问题,有时根本是无解的问题。你发现无论你怎么解答,都很难得到他们的满意,继续纠结,更是会没完没了。
有些问题,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你的朋友跑来跟你倾诉最近遇到的烦恼,问你他该怎么办。
比如:这工作我干得太苦闷了,你说我怎么办?你说,要不跳槽吧,换个环境。他连忙说,那怎么行,这工作离家那么近。
你又说,要不和领导谈谈,看看他能不能给你点建议。你马上又说,不行不行,我哪能让领导知道我这种状态。
你又建议道,要不还是再坚持下,说不定过阵子就不这么想了。他又说,可是我真干够了。
后来你发现,无论你提什么建议,他都有个“可是”等着你,他并不是来要建议的。
有些问题,你只想听你心中已有的答案。
2016年分答、值乎等问答平台横空出世,花小钱提问,偷听者花一元,提问者和答题者共享偷听所得。回答的人越多,提问者赚得越多,一个好的问题,竟然能赚到成千甚至上万。
原来,提问是一种生产力。
随着平台迅速火爆和大V入驻,答主不再每题必答,而是选择对其来说更好的问题做答。
原来,提问是一种能力。
没多久罗辑思维和分答合作,推出“每日一问”新玩法,大家向罗辑思维分答号提问,罗辑思维每天从众多提问中挑选一个问题来作答。成千上万的问题每天涌向罗辑思维,而被选中的享受分红的人只有一个。
原来,提问是一种竞争。
《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提出,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在答案变得无处不在并趋于免费的今天,好的提问比答案更为重要,也更为珍贵。
如果你想得到好的回答,就先从好的提问开始吧。
至于该如何提问,我们下回分解。
End.
我是招聘官Aileen,
希望每一个参加面试的你,
都不枉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