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多年后,想把英语重新拾起来,被安利下载了百词斩app,从背四级单词开始。
跟大学时背新东方词汇书不同,百词斩需要提前设定每天任务量,少了一些随意,多了一层监督。每天的任务量可以从1到1000个,根据用户的时间、能力自定义。
当然,这个公式是不变的,词汇总量=每日任务量*天数。这就意味着,如果日任务量设置的高,那过程天数就少,反之亦然。
四级词汇一共有3486个,一开始我设定每天10个,发现5分钟就能完成,轻松得很。但一看天数,得要349天才能完成,这也太久了吧,满足不了我快速完成获得自我认可的需求呀。
于是改成每天50个,这样算下来70天就能搞定,才两个月多点就能完成我的“雄心壮志”,这吸引力够大,于是毫不犹豫地确定了每天50个的目标。
至于结果我想大家都能猜到,我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用老家的俗话说就是“眼皮大肚皮浅”。
开始几天热情余热还在,完成起来没有问题,但余热退却后,就开始懈怠了。与当初制定计划时的信誓旦旦相比,落实行动实在是无聊枯燥。每天新背加复习的单词超过100个,一次背下来得半个多小时,就好像永远背不完了似的,背单词这件小事从开始的轻松慢慢变成了负担,有时一隔就是一两个星期,期间都忘了还有背单词这件事。
就这样挤牙膏地背完了四级,也多亏百词斩的记录显示功能,每背完一次,在当月学习日历上就会圈上一天。通过这个画圈的功能,可以一目了然哪天背了哪天没背,中间隔了多少天。如果是连续画圈心里会很欣慰,如果看到圈圈断了就会提醒自己还得坚持。
上个月开始背六级,这回吸取教训,在设置每天任务量时,量力而行,既能够完成,又不会给自己造成太大的心理负担,用《刻意练习》书里的说法是“把自己从舒适区里推出去,但又不能推得太远”。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分两层:
为什么要把自己推出舒适区?一开始每天背10个很轻松,完成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但是太舒服了意味着停留于现状,意味着裹足不前,虽然单词最终会背完,但是意志力这块肌肉却没得到锻炼。只有把自己推出舒适区,探索自己的能力界限,不断挑战自己,才能遇见更多的人生可能。
那为什么又不能推得太远?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发现,越是对自己的某一现状不满意越是容易好高骛远,来一个志存高远。这个目标制定过程是很嗨,但是,落实却成了大问题。越高的目标实现起来就越难,甚至看起来像天方夜谭,需要付出的也越多,对个体的挑战就越大。这个过程需要用大量意志力去带动,而意志力本身是一项稀缺资源,经常余额不足。
把自己从舒适区推得太远,就好比开车爬一个陡坡,你很想快速爬上去,可是车子不给力,动力不足,只得挂一档慢慢来,压根不管你是否心急如焚。
就像我在背四级单词时,一天50个单词,对于丢了英语好几年的自己而言,的确是推得有些远,结果就是掉链子。而在背六级时,调整成30个,完成的阻力降低了不少,不用透支意志力。
由于日任务量减少,过程天数看似增加了,但其实依然是减少的。因为,每天背30个压力小,可以做到每天坚持,而每天背50个压力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这个战线拖得才叫长呢。
可见,把自己推出舒适区,但又不推得太远,其实更有利于学习,更能够脚踏实地,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取得进步。与其确定一个大目标,发现做不到放弃,而后否定自我,贬低自我价值感相比,还不如通过一个个的小目标,一点点把自己从舒适区里往外推,最终到达想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