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娜娜就愤愤不平的抱怨:小王的老公真能挣钱,再看我老公,每月就挣那么仨瓜俩枣,够干什么的,balalbala……
我一脸纳闷的看着她:这有什么可比性吗?
娜娜老公是个公务员,每天朝九晚五,因为工作相对比较轻松,就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家庭。他每天下班回家做好饭,等着娜娜回家吃饭。
娜娜在家基本上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她的老公包揽了绝大部分家务,甚至连娜娜内衣都是她老公给洗。
到了周六日,娜娜想看电影,她老公就提前查看影评,买好电影票;娜娜想出游她老公就提前做攻略,安排好出行路线;娜娜要跟闺蜜逛街,她老公车接车送。总之,对娜娜百依百顺宠溺的不得了。
而小王的老公虽然收入高,但是工作特别忙,每天下班不是加班就是应酬,回到家累的连话都不想说,还经常一出差就是十天半个月。
小王的老公能挣钱,但是娜娜的老公更顾家啊。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肯定会顾此失彼,这两位老公对家庭的贡献不同而已,有什么可比性吗?
很多时候我们特别容易盲目的羡慕别人,忽略自己所拥有的。就像孩子一样,总觉得别人碗里的饭,比自己碗里的更香,别人的玩具,比自己的更好玩。
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生活最大的沮丧就是你只盯着自己没有的,盲目的去攀比。
她胸大,但是你腿长啊;她事业有成,但是你工作轻松啊;她婚姻幸福美满,但是你把单身生活过得从容自在,是单身贵族啊!
有一次去朋友家玩,正好她家的小朋友在写作业。看到有客人来,小家伙特别开心,他略带炫耀地向我汇报:阿姨,昨天考试我语文考了97分,数学考了99分!
我一听,分数不低啊,于是夸奖孩子:考的真棒!下次考试继续加油!这次错了的题,知道是哪里错了吗?小家伙眉飞色舞的跟我说:知道!语文我看错题了,本来是…
这时候朋友插话说:你别听他的,这次考试他的不少同学都是考满分!他在班上排名才二十多名。小家伙被妈妈一说,低着头灰溜溜的回自己的房间去了。
我觉得这个分数,足以说明孩子掌握了老师所教的知识。排名有那么重要吗?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有什么可比性?
可是我们总是习惯要用排名,才能确定孩子处在一个什么水平。我们自己也是,从小到大这么一路比较下来的。小时候,跟别人比玩具;上学了,跟别人比成绩;毕业了,跟别人比工作;结婚了,跟人比爱人;生子了,跟人比孩子。
我们就这么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往复循环。可是,这一切真的是你想要的吗,还是仅仅是为了比较?
在这样的比较中,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很轻易的就否定自己,羡慕别人;在这样的比较中,我们变得越来越盲目,忘记了自己原本的目标。
前段时间看《东京女子图鉴》,和很多朋友一样,我欣赏女主不甘平庸、不安现状,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的进取精神,然而从片头起我就带着一个疑惑。
女主的梦想是做一个“别人羡慕的人”,可是别人是谁?那些无数个“别人”羡慕的可否都是同一种人?是不是绝大多数人对生活的解读都是只一个标准?而那个标准普遍适用于所有人?
做别人羡慕的人,看似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却是一条终生被别人绑架的路。她需要终身不停的和别人比较,并且获得别人的肯定,才能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传统教育,总是把跟别人比较,然后寻找自己的不足,看作是谦虚好学、积极上进。这让我想起我的堂妹。
她三四岁大的时候,在村里跑着跟同龄的孩子玩,每天疯得乐不思蜀。可是有一天回家,她却满脸的沮丧委屈,两条裤腿湿漉漉的。我纳闷:这是怎么了,被其他孩子欺负了?
问了半天,她才委屈的说,跟另外两个小男孩比赛,她输了。什么比赛?靠墙根站着,看谁尿得远…
我去,当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谁能告诉我,一个小女孩为什么要跟小男孩比谁尿的远?!
童年的故事很荒唐,可时至今日仍然不乏有人用世俗的或是他人的标准,盲目攀比。
总有人希望通过跟他人比较,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激励自己迎头赶上。这事儿听上去特别的励志,特别的政治正确。
但是常常人们忽略了,首先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无论是自身条件还是背景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查,甚至可以大过人与狗的差别。
其次,虽说大家是同一个地球,但绝不会是同一个生活目标,向往同一种生活状态。
所以种种比较和攀比有什么意义?
比起了解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自信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比起盲目的攀比,更重要的是明白什么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
那些活的明白的人,对自己都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知,他们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所以不会轻易去跟别人作比较。
在通往想要的生活的路上,那些人更喜欢跟自己做比较,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的自己离目标更近一些。
那些缺少自知而盲目攀比的人,总是活在别人眼中而迷失自我。更可怕的是,他们被他人和世俗的目光绑架后,还跑来试图绑架你。
他们蜜汁之自信的认为你跟他的价值取向一致,而洋洋自得优越感爆棚。对这种人,不防满足他一下,告诉他:嗯,你的确尿的远。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做最好的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有空盲目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