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蕾
没有人有义务从你邋遢的外表看到你纯洁的内心,这是一句残忍的真理。同样,没有人有义务从你乱七八糟的简历看到你出众的能力。
1
某Z给我发了一封邮件,我瞅了一眼标题就懒得打开了,尽管我知道这是他让我修改的简历。
“你给我发的什么玩意儿?”我明知故问。
“我的简历啊,你不是要给我修改简历嘛!”他老老实实地回答。
“可是你的标题是什么鬼?谁能从标题上看出这是简历?既然是简历,邮件标题是不是应该简单清晰、一目了然?如果你这样发邮件给HR,你在刷简历这一关就被PASS掉了!因为HR根本不会点开看!”我一溜烟地说道。
某Z嘟囔道:“可你又不是HR;如果发给HR,我当然不会这么随随便便!”
一语看清逻辑。可人生哪有那么多侥幸,万一我就是HR呢?
还记得去年过生日时,我正在上海实习。某Z特意坐火车到上海,说给我过生日。我问道:“礼物呢?”“没准备。”我又问:“生日蛋糕呢?”“还要生日蛋糕啊?我过生日都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礼物没有,生日蛋糕也没有,你还美其名曰给我过生日?”“你不要被这些外在形式所诱惑,好不好?”我十二分地不悦:“连形式都没有,谈什么内容?”
2
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政治课本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在这样的逻辑教导下,我们往往注重内容甚于形式。是啊,谁会喜欢空洞无物的十四行体,谁又会喜欢毫无内涵的“花瓶”?
然而心理研究表明,人所获得信息的 80% 以上是通过视觉来把握的。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人的视觉首先捕捉的也是形式,其次再由形式过渡到内容。
所以才会有“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一说。长得漂亮的室友曾戏言:“我更喜欢看脸的世界,因为看脸至少我还有脸,可是看内涵的话我就一无所有了。”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工作中,美女都具备不少优势。但凡美女提出要求,基本无人拒绝;一旦美女陷入困局,自然有“英雄救美”。而有能力的美女更是如虎添翼,很多事情自是顺风顺水。那相貌平平的人怎么办?至少先把自己收拾得赏心悦目一点吧。
一位负责人事招聘的朋友告诉我:凡是格式乱七八糟的简历,第一眼看不过去,一律PASS。如果连邮件标题都拟不好、连求职信都写不好,严苛的HR还会预览你的简历吗?即使勉强预览,你的内容横七竖八,想必已触到HR的“怒点”了。
没有人有义务从你邋遢的外表看到你纯洁的内心,这是一句残忍的真理。同样,没有人有义务从你乱七八糟的简历看到你出众的能力,没有人有义务从你混乱的逻辑中理清你的思绪,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低标准买单。
3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在政治课本里看到的观点倒并没有引起多大共鸣,反而越来越觉得形式造就了内容。学习工作中概莫如此。
平时上课、看书、写论文,偶尔出去会会朋友或看个电影,研究生的生活乏善可陈。倒是别开生面的读书会,给这平静的生活注入了几抹鲜艳的色彩。不到十人围坐在一桌,每轮大概看两页,看完以后,每个人说说自己的想法,或概括或阐释或联想,还有如何理解一些“桀骜之句”。一次读书会三个小时,我们可能只读了十几页。有时会想,我收获了什么?平时看书,无论是小说还是专业书,都是大刀阔斧几十页上百页地看,却从不曾停下来思考:这一段、这一章究竟讲的是什么意思?哪里没有读懂?这里的内容与过去的体验、与现实生活有什么关联?对我具有什么指导意义?通过这种“细嚼慢咽”的方式,我才真正理解阅读经典的方法以及这种形式带给我的收获。
曾经翻阅《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书中讲到母亲每天骑着自行车送女儿上下学途中,都会让女儿讲述学校发生的故事。成人的世界被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挤得水泄不通,安安心心地听孩子讲讲故事又有何难?而刘妈妈却一以贯之。表达需要思考、需要布局,或支持或反驳,无不在隐隐中培养诸多能力。
也曾碰到过口才非凡的同学,凡是参加演讲比赛,必是无往而不胜。被问及技巧,他说:从小就在家里主持各种家庭会议,也被父母鼓励参加各种公开的发言和演讲。让孩子主持一下家庭会议,多么形式化的事情!可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的组织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大胆意识,这些无形的东西都成为他在演讲路上的奠基石。
之前工作时,每完成一个项目,公司都要开总结会。每位职员都要总结自己负责的工作,谈谈自己的收获、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计划。同时,也可向公司提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有同事抱怨道:“又搞形式主义。”我答道:“可是我在写总结的时候,的确发现了不少问题额。”我试着利用每次开总结会的机会,思考自己工作的方方面面,总结优点、反思不足。这些书面总结外加每月一次的出差,镌刻了每一个月,也让逝去的时光变得清晰可辨,因为我知道自己在哪一个月在哪些方面又获得明显的进步。
继而又想起浏览简书时,看到一位简友在回顾自己“惨绝人寰”的面试经历。面试官问:“看过《乌合之众》吗?看过麦克卢汉的著作吗?”作为新闻系的学生,答“没看”显然是有失水准的。答“看过”,“那么请你谈谈《乌合之众》或麦克卢汉的著作对于品牌传播、营销推广等工作有什么启发?”“你再总结一下你做过哪些性质的工作,锻炼了哪些方面的能力?哪些能力可以迁移到新的工作中?你说说如何给某某项目做推广?”求职者哑然:我只是做过,可我从来没想我是怎么做的啊。形式都没有,谈什么内容?形式有了,你得注入内容啊!
对于深陷争辩中“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的问题,“形式和内容之争”同样适用。学历无非是一纸证书,其承载的是考进某所学校并完成相应学业的能力证明。往最基本说,充分的应试能力就足以获得这一纸证书。可是工作所需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操作各种办公软件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与一纸证书显然不具有等同关系。往往是具备“学历”这个形式,却没有“能力”的内容。
所以,最完美的情况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既有上天赐予的美貌,也有出类拔萃的能力;既有精挑细选的礼物,也有孝敬父母、珍惜伴侣的心意。
4
水能载舟,亦可覆舟。形式可造就内容,也可毁灭内容。天天文山会海,却讲着不着边际的话,岂能推进工作进展?这种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导致不少人讨厌形式。另外一种讨厌源于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殊不知别人的讲述或许蕴含巨大的信息含量,殊不知自己在这形式中可汲取别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对于前者,尽量辨识并避免;对于后者,则要好好“为己所用”。
有时候特别烦被别人问“这有什么用?”由此延伸出一系列:“反正没人看,你认真写有什么用?”“反正就是形式主义,随便弄弄得了”。不是没有用,只是你从未亲身经历过,怎会知晓其间的收获?又或者,你在经历时囿于困难挫折,自怨自艾,从不曾思考解决的办法;又或者,你终于完成了这件事,可是不知总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做事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你都忘得一干二净,等第二次做时,又是从头开始;等开始教别人做时,你支支吾吾,不知所言。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形式究竟能够承载一片落叶还是一叶扁舟,抑或是一个自由王国,也许全凭你的一念之想和其后一以贯之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