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
前段时间,读到一些关于现在这种“碎片化”趋势的讨论,我发现很多人会习惯性地把“碎片化”与“整体”和“深度”对立起来,认为碎片化会导致肤浅和低效。
然而,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反倒觉得,“碎片化”其实更符合大脑的工作原理和认知方式,如果利用得当的话,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还能改善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时的体验。
“碎片化”学习是通过对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时间进行分割,使学员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学习。
“碎片化”学习模式其实早已成为了主流,而这种学习模式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大脑的特定生理机制决定了“碎片化”学习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1、大脑是以组块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首先,大脑是以组块(Chunk)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什么叫做组块?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看到“诺贝尔”这个词的时候,大脑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处理,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整理(组块)来进行识别,也就是说,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会自动把信息分解成它可以理解的组块。
这个过程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它完全是一种大脑的本能,所以我们根本觉察不到大脑的这种功能。如果面对的是相对简单的信息,大脑依靠本能就能很好地处理,但如果是复杂,有一定认知挑战的内容,大脑可能就有些费劲了。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将信息按照功能进行“碎片化”的话,那么就能减轻大脑处理信息的认知负担,提高效率。
2、大脑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其次,大脑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大脑的工作效率最高。
然而,集中注意力是一件很费脑力的事情,它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和葡萄糖,持续消耗一段时间,大脑就出现疲劳感,此时,我们的注意力便会下降,工作和学习效率也会随之降低。
所以,对于那些需要耗费大量脑力的事情,“碎片化”策略能够让我们保持大脑的活力,避免过度疲劳。
3、大脑很难在长时间的重复上获得持续快乐
再次,大脑很难在长时间的重复上获得持续的快乐。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不管我们有多喜欢做某件事情或者学习某样东西,重复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从中获得的快乐感在减少。
这和多巴胺的运作机制有关: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快乐,是因为大脑中的多巴胺的分泌在增加,而大脑并不会持续分泌多巴胺,一旦它的目标达到了,多巴胺的分泌便会减少,于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快乐也在减弱。
但是,等过了一两天之后,我们再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又会因为多巴胺的分泌增加而感到快乐。
所以,我们在磨练某种技能的时候,如果采取“碎片化”策略,就能让自己保持对某件事情的兴趣。
由上可见,“碎片化”并不一定就会导致肤浅和低效,关键要看我们怎样利用它。
如果我们能够基于大脑的工作和认知原理,将内容、目标和时间进行合理的“碎片化”,那么它其实能够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提高效率和体验。
以下是我平时常用的一些“碎片化”策略:
目标碎片化,以获得持续可见的成就感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工作中就是这么做的,我们会把年度目标,分解成季度目标,然后把季度目标再分解成每月目标,甚至还会把月目标分解成每周的目标。这样做是对的,但是可能还不够“碎片化”哦。我们拿爬山来举个例子,看看分解目标是如何提升一个人的快乐体验的。
第一种情况:你把目标定为登上山顶,在爬的过程中,每次抬头看着山顶,发现自己离目标还如此遥远的时候,内心总是有股莫名的失落感。
第二种情况:你在登山之前,默默地在心里把“登上山顶”这个目标分解成很多小目标,每次只把注意力放在当前的小目标上,不去想“山顶”这个大目标。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会有种小小的成就感,然后你再把所有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小目标上,直到最后的终极目标。这一次,你不但没有失落感,而且还一直处在“小有成就”的快乐中。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调整会带来如此不同的体验呢?
那是因为大脑并不在乎目标的大小,只要这个目标有意义,是自己想要的,不管这个目标有多小,它的实现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成就感。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就经常会用这种“小技巧”,也就是在心中默默把目标进一步“碎片化”,来增加自己的成就感。
任务碎片化,降低难度和行动阻力
我发现,每次面临一个难度比较高的任务时,自己就会出现拖延的状况,这是因为大脑会本能地排斥那些过于复杂,需要消耗大量脑力的任务。
而实际上,所有任务,无论多小,都可以进一步分解成很多更小的模块,例如,大部分人会把一个章节看成是一本书的最小模块,但其实章节还能细分成不同的知识点模块。
如果我们是因为一个任务太难,而不愿开始或者不知如何下手的话,那就将任务进一步分解,降低它的难度。
那么一个任务要分解到多细才合适呢?
我觉得,这个得根据任务本身来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标准就是,看自己是否愿意接受当前的难度,如果觉得挑战太大,那就再分解。
比如说,我也会遇到自己特别不愿意写文章的时候,这个时候,我甚至会以段落为单位来分解任务,只要此时能把文章的开头写完,我就很满意了。
时间碎片化,实现多技能同步发展
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想学的东西很多,但是没有时间”。
我们总以为要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就必须每天单独腾出一整块时间,其实不然,因为进步的关键在于持续和积累,而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值得利用的碎片化时间,例如清晨、通勤路上,午休,睡觉前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提前将自己想要学的内容或者想要完成的任务用“碎片化”策略进行分解,然后够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去完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每天其实能做很多的事情。
我现在就是充分利用这种“碎片化”策略来管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我怎样做到一个人做那么多事情呢?
我的秘诀就是把这些任务和目标分解成30分钟到2个小时的小任务,然后充分利用一天当中那些可用的时间,去完成这一个个小任务。虽然有些事情我每天只花30分钟的时间,例如英文早读,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等等,但是积累一段时间,就能看到明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