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买了《非暴力沟通》一书,但是没有读完。最近因为听分享课的缘故,才借机将整本书看完。
看完书以后,我发现从前自己的某些沟通方式是不恰当的,沟通目的没有达到不说,还造成了对方和自己的极不愉悦。
语言是可塑性度很强的交流工具,运用得好可以化身一根救命的稻草,关键时刻逆转局势;运用得不好也可能摇身变成一把锋刃的尖刀,不见激战却伤人无形。
今天就分享一下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几点收获~
“非暴力”三个字已经彰显了这种沟通方式的核心:
和谐、理解与尊重
它被视为一种爱的语言,帮助人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建立联系。因此,非暴力沟通不主张任何的压抑、妥协、指责,无论是面向他人还是对待自己。
01 -非暴力沟通的构成要素 -
非暴力沟通由观察、表达感受、说出感受背后的需要、提出请求4个部分组成。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4个部分稍不留意就会偏离初衷,很容易被情绪和主观臆断所掌控,进而演变为一场消耗精力的情感宣泄战。
情感宣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倒会激化矛盾,使双方都深感痛苦。
误区一 混淆观察和评论
观察是一种客观冷静的描述,评论却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非暴力沟通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当我们说出的是评论而非客观观察时,听者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和抱怨,并进行反驳。
【举个🌰】
■ 评论
他太懒了,经常不洗衣服。
■ 观察
这周他每天都不洗衣服。
📍「懒」这个形容词,是我们根据他人的具体行为所下的结论。「经常」没有明确的描述,缺失实例佐证却做出了判断,听起来带有几分指责的口吻,容易引起对方的抵触。
误区二 混淆感受和想法
勇敢表达感受有助于倾听被压抑的内心,让自己和听者都了解我们的实际状况,如果只说想法则会忽视掉内心的真实触动。承认和觉察心里的真实感受,是开启有效沟通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举个🌰】
■ 想法
我觉得自己被忽略了。
■ 感受
部门同事私下组织了一次小聚,他们没有邀请我,我感到很沮丧。
📍「我觉得」+「被忽略」表达的是个人想法,「沮丧」才是清晰的感受描述。
误区三 需求表述模糊
语言时常具有迷惑性,不能够那么精准地呈现我们的底层需求。因此,在表达清楚感受后,需要进一步说明造成这种感受的需求是什么,让听者理解我们真正在意的地方。
【举个🌰】
■ 表述模糊
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
■ 表述清晰
你来晚了,我很郁闷,因为我希望我们能多聊会天。
📍 前一种表达,说话者止步于谈及感受,对方可能对「想多聊会天」的根本原因毫无察觉。后一种表达,说话者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并且将具体需求传递了出来。
误区四 请求变成命令
首先,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语言含糊不清,听者就不知道我们到底要什么。其次,请求不是命令,请求没有被满足不会带来指责和批评,命令却经常与服从或反抗联系在一起。
【举个🌰】
■ 命令
不要花太多时间在打游戏上。
■ 模糊的请求
我希望你经常陪我看电视。
■ 清晰的请求
我希望你每周陪我看三次电视。
📍 第一种表达只提到了避免做什么事,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明白我们真正想要的是陪伴,而且还易引发反感。第二种表达,每个人对「经常」所代表的程度定义不同,对方可能做出了改变,但终究没有满足每周三次的期待。第三种表达是最为清楚的。
误区一 让我联想到了员工绩效面谈,绩效面谈很忌讳只有结论没有具体案例的主管评价。如果主管拿不出可以支撑的事件,其实是很难让员工信服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会激起员工的不爽。
一旦评论取代了观察,人们的焦点就会脱离客观事件。所以,为了做好绩效面谈,优秀的主管平时会十分关注员工,及时记录好相关案例,而非临时依据脑海中的印象和个人喜好组织语言。
误区三四 则容易引发许多误会,沟通模糊可能会导致一方在久久生着闷气,另一方却感到莫名其妙的尴尬局面。不一定是双方充满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或许只是双方一直没明白对方对自己的期待到底是什么。
02 - 我们是自己的主人 -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愤怒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每个人都会在脑海里给自己的人生际遇编造故事,事情本身可能是中性的,有的人会把自己定义为主动的改变者,有的人却乐于将自己定义为被动的受害者。
在受害者眼里,出错的永远是别人或别的事情。受害者通过将责任转移至外部,合理化所有不幸的事情,一来自己不需要背负任何的责任,二来可以博取他人的同情。
受害者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指责,好像所有事情的成因都在于外界和他人,而忽略了自我的选择。其实是我们的选择以及选择背后的某个需求,把我们带到了现在的局面。
【举个🌰】
■ 不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你说话这么大声,吓死我了。
■ 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你大声说话时,我有些烦躁,因为我想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好好休息。
📍 前一种表述认为都是对方的问题,后一种表述则阐明了自己的需求。换一种表达方式,不管是对于说话者还是听者,体验差异都会非常大。
那么如何做到自我接纳呢?书中提到了一个方法,我觉得还挺实用的。
把心里认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列出来,然后按照如下格式填充完整。
我选择做________,
是因为我想要________。
我们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机。觉察这些动机,承认这些动机,这都是自我的选择。如果发现有更好的途径去满足这种需求,那么放弃原来的行为,重新来过又未尝不可。
【举个🌰】
■ 不得不做
我不得不每天自己做饭。
■ 选择做1
我选择每天自己做饭,是因为我想要吃得更加健康。
■ 选择做2
我选择每天自己做饭,是因为我想要节省开销。
📍 如果知道自己是奔着健康去的,那么即使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也心甘情愿,在认清实际的需求后会想办法改善现状,比如如何提升做饭效率。如果是奔着节省开销去的,当发现自己实在讨厌做饭,那么通过合理选择可接受价位的餐馆就餐也没有问题。
所以,不要责怪别人,也不要责怪自己,接纳做出那个选择的「我」,也包容为过去行为感到后悔的「我」。这样的我们,内心可能会更容易获得平和与快乐。
03 - 用善意的爱进行沟通 -
指责他人有时可以使我们达到目的,他人因为害怕、内疚或惭愧,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我感觉这类现象尤其见于家长管教孩子。
比如父母通过暴打施展威严,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恐惧;比如孩子做了一件有违父母意愿的事情,父母说了一句「你太不懂事了,爸妈因为你几天都没能好好吃饭」,这多半会让孩子产生愧疚之情。
这些方式可能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甚至见效极快,但它其实是暴力的。虽然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其中一种手段,但它却是不那么好的一种。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且让人变得更有攻击性。家长为解决眼前的问题使用了暴力,不知不觉又制造出新问题。从长远来看,他们或许给自己新添了麻烦。
此外,如果孩子长期被这样的教育方式浸染,也会存在让他们误以为必须要借助类似暴力手段才能满足自己需求的风险。
除了家庭教育,试图通过制造恐惧、引发惭愧、利用内疚占据沟通关系中制高点的场景也不罕见。非暴力沟通是一种选择,是我们用以满足自身需求的另一种更为善意的方法。
04 - 不要假谦虚 -
「不要那么谦虚,因为你没有那么伟大」。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不要给点阳光就灿烂,要克制,要收敛。这本书在最后却给出了另一个让我很受触动的视角,它鼓励我们大胆地正视表扬和感激:
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在的荣光。那不仅存在于某些人,而是存在于每个人!当我们让自己的光芒闪耀,无意中我们也允许了他人散发光芒。一旦我们从自我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存在,也会让他人得到解放。
接受感激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情,它只是一件生命所赋予的,既不代表骄傲自大,也不代表自我膨胀的小事。我们需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光芒,也学会给予他人散发光芒的机会。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具体分为3个部分:
1 -- 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 -- 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 --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这3个部分不分先后次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别人理解我们的具体收获,远比「你真棒」、「你很敬业」等简短的赞扬更具力量。
以上就是我阅读《非暴力沟通》的4大收获,希望也能给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一点启发。愿你的生活里,爱常自然流露,幸福相伴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