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初在看到笑来老师提到“万能钥匙”这个概念时,我有被当头棒喝的感觉。
他说到,问题就像是锁头,钥匙(解决方案)必然不在锁头上。当你遇到被锁上的锁头的时候,要想到你应该去别的地方找钥匙......
找钥匙的过程,其实本质是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因为我们在碰到问题时,一旦解决的方向错了,我们越努力,得到的结果不是越幸运,而是越悲剧。(这也提醒我们,我们日常听到的很多话语,其实都是有语境,有前提条件的。)
从前有位地毯商,有一次无意发现,他最漂亮的一块地毯的中央鼓起一个包。为了弄平地毯,他就用脚去踩那个包。虽然踩平了,但是地毯另一处又鼓了起来。于是他又去踩,包又不见了。过一会儿,包又在另一个地方出现。他一次次地踩踏,直到最后他掀起地毯一角,发现一条蛇摇晃着身体爬了出来。
我们都想赚很多的钱,但是赚钱的“钥匙”可能不在钱那里;
我们想在股票市场上获利,但是获利的“钥匙”可能不在那些你总盯着的、让你热血沸腾的K线图上面;
我们想留住我们爱的人,但是留住他们的“钥匙”也不是你把注意力都投入在他们身上就可以得到的......
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
我经常有类似这样的体验:做什么事情都不在状态,然后开始产生很焦虑的情绪,越焦虑就越做不好事情。我以为是我情绪上出了问题,所以我拼命地提醒自己要保持好的心态,不要焦虑,但是结果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而因为我有写觉察记录的习惯。所以这个时候,通常我会在印象笔记上敲打着文字,记录着我的每个念头,每个情绪。然后经常敲着敲着,情绪就自然而然地舒缓下来,非常地有意思。
我很想打开我焦虑情绪的这把“锁”,但打开的方法绝对不是盯着它,而是转而通过自我觉察(其实就是借助元认知),通过具体的行动本身(也许是直接干活、书写、听音乐等来直接切断情绪)来打开它。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之所以经常受困于问题本身,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其实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我们往往对显性的东西会更加敏感,或者更愿意去把注意力投射在上面,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懒惰的思维。殊不知,其实我们生活中,更多是一些隐性的东西在左右着我们的想法或行为。后者是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挖掘的。
例如,有些人很想在股票投资上想赚到钱。当他们看到身边某个人因为持有了几只股票而赚到很多钱时,他们也以为自己可以。所以他们急匆匆地买入了相应的股票,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悲剧的。那些让别人赚到钱的股票在他们看来更直观、更显性不是吗?但是,他们可能无法理解,真正让那人赚到钱的并不是那几只股票本身,而可能是:那个人在股票市场上摸爬滚打打造出的强大认知、稳定的心理素质、娴熟的买卖技巧等等。而这些东西,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但问题是,看不到的东西,代表着它们不存在吗?
第二,我们往往更喜欢短期反馈,而排斥长期反馈。
当A跟女朋友B吵架闹分手后,A很想挽回,所以他花了很多钱买了B喜欢的东西。自以为B一定会跟他复合,但是B好几天都没有搭理。最后A实在也受不了了,觉得他都这么付出了,为什么B还是这样。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花钱买东西来请求对方原谅这样的事情,当然更容易做,在一般人看来也能更快收到效果啊。
但是,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真心地为对方考虑,了解对方要什么,这样的事情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也不是那么快能收到效果。但,这是真正的“钥匙”不是吗?
连几天的耐心都没有,你怎么敢说你爱对方呢?
所以,笑来老师说的这把“万能钥匙”是很厉害的。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纠结在问题本身去找答案,而要超越问题本身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