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传统社会农民离不开土地,生于斯,长于斯。直至今日,老一辈农民依旧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与经济的依赖。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土地政策推陈出新。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在此之下,老年人养老保障又该何去何从?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了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2014年,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五年内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关注养老难题,安徽财经大学月是故乡明队希望能通过进一步调研为养老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土地流转为农民提供了一种转让土地的方式,打破了一家一户封闭式的经营格局,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化程度,解放了大批农业劳动力,使许多农民可以离开土地务工经商,转向二、三产业,从而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随着土地流转形成的一批高效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也大大提高了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而土地流转政策下的老年人保障问题却是绕不开的话题,老一辈人生于斯,长于斯,土地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第二生命。他们在土地上播种,生活,依依不舍的送走孩子背井离乡却又翘首以盼孩子的归来。他们的生命已经与土壤连在一起,他们不善言辞却都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在此之下,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迫在眉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深入了解土地流转政策下的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1月19日,月是故乡明团队前往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长亭村进行实地调研。为了对农村老龄人口的基数和养老现状有一个基本了解,团队成员前往长亭村村委会进行沟通交流。以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养老问题为核心,了解村委会对当地老年人养老提供的帮助。通过谈话,我们了解到,老年人的数量约占村中总人口的1/5,大多数老年人和老伴生活在一起,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并不能很好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养老隐患不可忽视。但与此同时,村委会积极作为,举办健康讲座,开办老年教育,开展《老年法》普法宣传调解涉老纠纷,推动签订家庭养老赡养协议,制定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村规民约等等,为老年人送去了温暖。了解基本村情之后,团队成员和村委会干部合影留念,访问告一段落。
1月20日和21日,在征得户主的同意下,团队成员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挨家挨户的走访。耐心沟通,细心讲解,仔细询问,希望得到更多信息,了解老一辈人的养老保障需求。在聊天中,我们感受到老一辈人的热情与质朴。谈到土地流转,爷爷奶奶说,流转好是好,但是啊,拿到的钱比较少,比原来种地的收入几乎少了一半。农村养老保险每月给的钱也少,想起子女在外打拼又舍不得要钱,基本上没什么经济来源。生活的方方面面依靠老人自己打理,省吃俭用。这种农村中真实存在的现象令人痛心,经济来源的不足无疑成为了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阻碍。除此之外,团队成员还了解到土地流转给一部分老人带来内心的空缺。过去,农民是种地的人,地不能移动,庄稼也不会移动,所以农民半截身子就像扎在了土地里,土地成了农民一年四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农民立命安身之本。土地流转后,爷爷奶奶们感觉身上缺乏了一股干劲,少了忙碌反倒不自在,有些孤独。情感上的依赖还是会令老人时不时想起以前种地的时光。
除此之外,老年人空闲之余的娱乐活动大都是浇浇花种种草、夜晚散散步、聚在一起聊聊天。在我们眼中看似无聊的活动却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打发时间的乐事,毕竟孤独已经成为了习惯。他们滔滔不绝的诉说,我们专心致志的聆听。在与爷爷奶奶们的家长里短之后,团队成员再次聚集,一起去到老年人活动和娱乐场所。我们发现可供老年人锻炼的场所少之又少,只有零散的一两个公园,占地面积还极小,设施老化、破损严重。养老不仅仅要注重物质方面更应该注重精神层面,而透过长亭村这一个缩影,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农村地区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匮乏。农村养老设施的短缺,需要政府和国家的帮助与支持。
最后,汇总所有调研资料,团队成员一致认为经济的缺乏和情感的缺失是当今土地流转制度下老年人养老保障亟待关注、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在农村养老保障的实际缩影下,团队成员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更为了解的同时也亲身体验了解政策的惠民利民。同时让村委会更加关注老一辈农民的权益和情感缺失。呼吁社会上的更多人一起行动关注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养老保障,呼吁年轻子女常回家看看,不仅仅是用金钱陪伴亲情。此外,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养老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促进公共设施完善,丰富老年人闲暇生活。在解决好实际问题的同时,将土地流转政策更好落到实处,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贡献每个人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