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夫特认为我们的眼睛能在较小区域内识别出相当多差异,也就是小空间可以展示较多信息。基于此提出了对图形绩效衡量的指标——数据密度(data density),即图形单位面积内展示的观察变量数据量。他认为图表的数据密度越高越好,特别是当处理和解释额外信息的边际成本降低时。富数据设计为统计证据提供了场景信息、提升了可信度,避免了低信息图表带来的怀疑。
高密度图表设计最大的好处在于对不同数据的对比,但需要设计时倍加小心,因为当数据量越来越多时,数据元素越来越小。所以产生了另一种提升数据密度的技巧,即降低图形面积,用多组图(small multiples)展示。这组图用相同的变量组合传达出变化,如皮尤的图例和不同型号批次汽车的维修对比。
塔夫特认为对于多组图:非数据墨水,少即是多;数据墨水,少则无趣(for non-data-ink, less is more; for data-ink, less is bore)。好的多组图设计是
- 比较的
- 多维度的
- 高数据密度的
- 基于大量数据的
- 数据墨水绘制的
- 高解释效率的
- 反应关系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