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时,学校请来了一个励志师,做了一场演讲,名字是唤醒你心中的巨人,演讲非常成功,结束的那天晚自习,整个教学楼鸦雀无声,都在认真自习,我也忘了是谁真相了,冷笑道,过几天再看吧。事实上他错了,到了第二天,大家就恢复原样。似乎还对昨天自己的热血澎湃不好意思起来。
鸡汤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不用回答,从原来的温暖人心的言语和故事,到了现在几乎人人喊打的地步,好像也不是很长时间。
在过去几年很多学校会请这些演讲家给自己的学生打鸡血,在网络上,这类文章也很容易就能获得十万加的点击量。你赚得开心,我喝鸡汤喝得温暖人心。
反鸡汤的言论一直都存在,但是它们什么时候成为主导,但明显的舆论分界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说不清。但是作为亲历者和观察者,这种现象还是很有意思的。
舆论的转变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所以我一直说人是很聪明的,如果一件事情对自己没有益处,我们很快就能意识到,并且坚定不移的掉转枪口反对他。
类似的逻辑在网络上还有很多。除了我们在鸡汤面前加了毒字,还有很多扣帽子的行为,比如杠精,鸡汤,圣母婊。
杠精是什么意思,其实我不是很明白,大概就是抓住一个无关紧要的说辞然后不依不饶的攻击别人。问题来了,事实上我看到很多有理有据的质疑,也被扣上了这个称号。这让我开始怀疑批判性思考以及理性讨论的是不是还有生存空间。
事实上,圣母婊的帽子你也可以找到大量的例子。
当我们面对异己者提出的问题,不分好坏,用一个名字使劲往别人身上扣,大概是思维的懒惰吧。
言归正传,如果我们要给鸡汤正名,那么它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刚开始时心灵鸡汤满足也许只是人们对心理的慰藉的需要,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这么一说“
事实上心灵的慰藉有什么意义,事实上,如果这种慰藉能够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主人公那般,给自己二十年长足的动力和坚持,那么这种慰藉就是有意义的。
只不过不可行而已。给鸡汤不给勺子就是耍流氓。
那么鸡汤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以下将以一句心灵鸡汤为例
“如果我们想要什么 首先我们得必须配得上他”,这是查理芒格的原话。如果我们不仅仅是停留在这句话的表面,跟进一步开始思想实验。比如
如果现在我拥有一百万,怎样才能配的上一百万。
我们肯定不仅仅是只想要一百万 而是让他不断增值,那么如果我们想要让这笔钱不断增值,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果第一时间你没有想到办法,那说明你还不配拥有这一笔钱,那么你需要补上什么方面的能力知识和人脉,你又应该如何去学习和把握。
这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而是进入到了实操而且是方法论的层面上,事实上,近年来方法论也被玩坏了。
好些人读了很多书之后开始教别人怎么读书,这看起来像是读书有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观察下来,其他的很多文章也只是停留在方法论书籍的阅读和总结上面。如果你读了大量的相关的方法论的书籍,其实你同样也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这些书理解起来并不困难,长期读下来对理解力的增长并无多大帮助,虽然看起来读了很多书,但其实也算是另外一种思维上的懒惰了。
相信很多人读方法论之类的书,也是想把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完成,追求更远大一点的,就是做的更好,
鸡汤是没用的,没给你勺子,方法论是有用的,但很多时候不能帮助你解决核心问题。
而上升到心法的层面,面对事情时形成自己一套逻辑和看法,不盲从同时也不盲目,使我们要走的下一步。
这时候经典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经典往往不想方法论一样,直接告诉你怎么做,一二三个步骤一一列出来,当然更不像是鸡汤,告诉你只有心怀希望就能拥有一切,它只会告诉你更加接近世界本质的真相。
而怎么通过做事,生活不断找到我们可以深入思考的方面,大概才是我们应该做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