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碰撞下的本土化
2006年5月,可口可乐迎来其神秘配方120岁的生日。据说120年来掌握配方的总共不超过10人。
但是生日的烛火刚熄灭,这份神秘配方就陷入了严重的安全危机。
2006年8月,印度最高法院要求可口可乐公司,要么公开配方,要么停止销售,原因是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可口可乐部分软饮料中杀虫剂的含量严重超标。
这并不是可口可乐第一次在印度遇到麻烦。
早在1958年,可口可乐公司就进入了印度市场。苦心经营20年后,它却不得不选择全面撤出。
但是,印度政府颁布了一项政策,要求跨国公司将其股份减少到50%以下。跨国公司认为这个很不合理,于是有一些公司决定撤离印度,可口可乐就是其中之一。(黄睿哲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授)
对于在全球拥有400家企业,在跨国经营史上写下过辉煌履历的可口可乐公司,这几乎可以算作是是一次发滑铁卢。
实际上我们的亚洲业务早在1925年从菲律宾就开始了。1929年时,我们最大的国际市场是上海,我们跨国经营的时间已经相当长,很可能在“跨国公司”这个词出现之前就开始了。(约翰·法雷尔 可口可乐公司战略规划部副总裁)
可口可乐当然不会错过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992年,他做的第一个全球性广告;当年的冬奥会上,专为它创作的歌曲以12种语言向全球广播,广告商称,有131个国家和地区的38亿观众欣赏了这个节目。
伴随着印度经济的开放,1993年,可口可乐重返这片南亚次大陆。虽然这一次是印度政府主动召唤,但可口可乐还是不断遭遇新问题。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公司监管体制,包括法律、规则和制度等等。所以美国公司经常需要经历一个学习过程, 可能是非常艰难、昂贵的过程。(默里·韦登鲍姆 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的可口可乐危机以双方的和解告终。因为没有哪个公司愿意放弃11亿人口的市场;而印度恐怕也不会忘记,当年可口可乐撤离曾导致22家瓶装厂停产,数千工人失业。
可口可乐和印度之间的恩恩怨怨,绝非偶然或者个案。作为一个外来者,跨国公司遭遇的尴尬,也并不单单发生在亚洲。
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经济逐渐复苏。但与此同时,美国公司在欧洲控制了50%的半导体产业、 80%的计算机和95%的集成电路的生产。为此,不少欧洲国家担心在技术上沦为美国的附庸。
跨国公司进入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带来有关竞争的游戏规则的变化。它当然会彻底改变当地的经济结构。在彻底改变当地经济结构的同时,当然会遇到抵制。(伯纳德·拉马难楚阿 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院长)
美国也概莫能外。人们一面希望自己的公司走出去,一面害怕别人的公司闯进来。
1989年9月,日本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美国舆论一片哗然。《新闻周刊》封面上,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注册商标中的美国“火烛女神”被换上了日本和服。杂志中一篇长达数十页的文章以“日本企业买走了美国之魂”为题,认为索尼公司是比“苏联军事力量更可怕的威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他开始在美国进行大量投资,收购美国公司、购买洛克菲勒中心、购买加州的高尔夫球场。美国人不禁疾呼:“太可怕了!日本正在购买我们的国家,他们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带回东京。这对美国实在太可怕了 。”回顾历史,可知,当一个新兴国家,带着大量投资闯进来的时候,总是会引起人们的警觉,引起政治上的担忧、经济上的担忧,被视之为可怕的事。
在最初的惊慌和抵触过后,人们发现事情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易主的若干年中,大量生产的仍然是是带有鲜明美国文化特征的电影。
外国公司收购美国公司是好事。当然会有一些限制,比如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问题。但诸如索尼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这类事件,我看不出有任何安全方面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新思路、新资本和新管理的进入对美国经济是有益的。(约瑟夫·奈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对于公司来说,奔跑的步伐已不可能停止。需要改变的,是行进的方式。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认为:“以往的跨国公司寻找一片投资的乐土,为的是复制、繁殖母公司的产品与服务。而今天他们必须为不同的地区的顾客提供不同的服务。他们已不再是教育所谓的野蛮人如何喝可口可乐或者吃薯片。”
麦当劳意识到,如果在有守斋习俗的地方开店,那么斋月里白天休息,晚上营业并提供斋月食品才是有利的。这是可能的,而且已经做到了。这种根据市场进行本土化调整的做法是不会改变的。(彭慕兰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即使你拥有一个全球知名的品牌,也一定要注意不能出口过多具有文化特性的产品。就拿幽默来说,一些我认为很好笑的笑话,你可能觉得一点都不好笑,反之亦然。(本·伟恩华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首席执行官)
1987年初的北京一家新开业的餐厅异常火爆,很多人花两个小时才能等到一个座位。二十多年后,中国的肯德基已不再是汉堡一统天下。中式快餐,中国装饰、中国员工,要不是门前还站着“美国老头”哈兰·山德士,恐怕人们都快忘了这其实是一家美国公司下属的餐厅。
当然汉堡加油条的变化只是本土化最表面的功夫,公司内核和与理念的变化才是要诀。
在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公司成功的秘诀就是:直把他乡当故乡。
美国政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所有的政治都是本土政治。其实不仅对政治而言,对公司而言,道理也是一样,比如,你在家里,可以随心所欲,呼朋唤友,会觉得很舒服。如果公司能够四海为家,那么他们就会成功。(,本·伟恩华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首席执行官)
从产品到管理,再到研发,或者说从物到人,再到思想,四海为家的公司一步步融入所到之处。他所跨越的,已不仅仅是国界。
公司带给世界的,是一种无言的交流,一种潜移默化的融合,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条件下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和保留。
就在这样的彼此试探、磨合中,公司的全球化过程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命运。
20世纪的乐章终于奏响了尾声。人类在这一百年中曾经历了最惨烈的冲突和最冷酷的隔离,,终于开始向彼此走近。无论带着怎样的表情,世界最终在和平与发展的原则下达成的共识。
作者:央视2009《公司的力量》节目组
互联网时代,在通讯领域,西门子程控交换机,到华为三合一(电话、视屏、网络)新设备的迭代,无论在地球上的那个位置,都可以通话、“见面”。若5G实现后,物联网时代到来,无人驾驶、家政自动化、社会管理简单化,世界更会以惊人的变化、全新的面貌呈现。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变化,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内心世界做好了这样的的准备吗?
地球家园,会因为公司的互联互通,全方位、无死角地将全面的繁荣展现。人和自然也将更谐和、更温和地相处,尊重存在的一切,不轻易改变自然环境,让地球家园以地球本来舒适的存在而存在,物种多样化,尊重所有存在的尊严。让每一片土地,都像是上帝亲吻过的样子,阳光明媚,雾霾尽扫,春风化雨,青山绿水。
让人类希冀的桃花源,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