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艾玛读者微信群里,大家对未来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岗位进行了讨论。 弘富集团执行董事陈光远先生分享说,最近一年时间,他已经接到很多人工智能的销售电话了。其他群友也纷纷表示,去沃尔玛、家乐福、欧尚等超市,也都开始引入自助售卖机。没有技术性、不用动脑的工作,很快就会被机器取代。
有群友说,“未来十年,我们的生活将继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过去十年手机改变我们的生活一样。”
的确如此。人工智能远在我们还未发觉的时候,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
1.
不知不觉中,我们被监视着、分析着、影响着。
不久前,家里装修,把所有旧空调都换了。我先生比较胖,喜欢把温度调得很低,我却非常怕冷,所以,家里经常要么寒彻骨,要么似酷暑,体验糟透了。
新换的这批空调,电视里经常有广告,声称同一部空调对着怕冷的人会吹较弱的风,怕热的人会吹较强的风,两个人在同一个房间同一时间都能有舒适的感受。听上去很玄乎。
用了两个月,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同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力,但的确在同一个冷气间里全家人都没有觉得不舒适。而且空调很安静,感觉不到有强烈的风吹出来。
作为科技男的先生跟我解释,新的空调内置了感应器,把房间分了三十多个区块,感应器会根据不同区块里检测到的人的体温,来调整对应模块吹出来的风力。
很体贴!很智能!新科技越来越重视个体差异,根据个体的不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也是目前提倡的工业4.0的宗旨。人类在新科技的帮助下生活得越来越滋润,越来越便利。
再想多一层,又觉得不寒而栗。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新科技监视着。今天仅仅是体温,明天还会有什么?
2.
我们还能成为想成为的那个人吗?
前几天与朋友吃饭,他开玩笑说,因为他脱发严重,在网上搜索过几次关于脱发的信息,现在google每天都给他推送生发广告,连他回南京,一下飞机都看到巨大的植发广告牌。我当时哈哈一笑,说因为他在意这个事情,所以会对相关信息特别敏感。就好比,我怀孕期间,看到满大街都是孕妇和孩子一样。
但未来这一切真的有可能实现,如今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已经非常高,如同“今日头条”app一样,机场的广告牌在未来完全有可能是针对个人订制的全息投影,到时候每个人看到的广告都不一样。
更可怕的是,我们不光时时刻刻被监测着,被分析着,我们还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着。人类根据自身接收到的信息来理解这个世界,做出决策,也根据反馈来的信息评估自己的行为。当你接收到的信息,是被筛选过的,是被指定了只给你一个人的,你以为你看到了全世界,实际上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下,你还能成为当初想成为的那个人吗?还是成为了新科技让你成为的那个人?
然而,这是大势所趋。无论你有多怀疑,多抗拒,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科技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迭代成长。当它以打败世界级围棋手之势,轰轰烈烈来到公众面前之时,它已经完成了一次跃迁,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神话,而是真真实实步入了产业链,正一步步往前走,并将重塑所有行业。
3.
首当其冲的不是低下阶层,而将是作为专业人士的中产。
以自动化生产为代表的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类束缚在体力劳动中的双手,造成了大量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其中以体力劳动者为主。人工智能的兴起,首当其冲的,却会是以计算和分析为专长的中产阶级专业人士,替代那些看起来好像需要创造性,其实是按照某种既定规则来执行的复杂工作。人工智能可以更快、更好、更便宜地完成以前由我们来完成的任务。
去年6月,美国最大的银行JP Morgan启用了名为[Coin]的人工智能系统,用来分析文件、执行日常工作。曾经需要公司律师、信贷员每年花费360,000小时处理的大量日常繁琐业务(如审阅商业贷款协议等),现在Coin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完成,且大大降低了错误率。
6年前,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票交易柜台有600名交易员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今天,自动化交易程序已经接管了高盛纽约总部大多数交易量,这里只剩下了2名交易员留守空房。
我有个同学香港硕士毕业后去美国读博士,想做药剂师,读完博士读博士后,读了很多年,终于毕业了,发现大量机器已经替代了她们,找了好几年工作无果,现在就在家培养两个女儿。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大大减少原先产业中的工作人数。历史上,人类抵制拖拉机的推广,担心会带来太多农民失业。到了今天,全球种植粮食人数少于10%,人类的营养水平却大大提升了,千千万万的人并没有因此失业,转而在做着更有趣的工作。很多人因此认为,人工智能的大量使用同样会创造出大量新的行业和工作岗位。
从大的时间跨度来看,的确如此。但是,对于生长在转型期的个人而言,这是钝刀割肉的过程。也许,对于我们下下代,下下下代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有活力的世界。但处于当下的我们,会不会成为新一批被拖拉机抛弃的农民、被自动化生产线遗弃的工人?技术革新的速度,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相比,是光速与龟速的区别。我们一生可能面对无数次的技术革命。我们甚至都还没有做好被替代的心理准备。
4.
前路在哪里?
大势所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个人太过渺小,只能顺势而为,及时调整个人发展方向,尽量去把握主动权。
短期而言,机器不会一下子取代大多数岗位,而会从人工费用较高,且较容易被云计算和大数据替代的行业突破,比如精算师、处理文件的事务律师、交易员等等,收入非常高,但工作内容有既定规则。企业为了降低人工费用,也愿意花大金额投入使用智能科技。相反,一些低收入职业,用机器去做投入太贵,就会较晚被替代。
同样较难被替代的还有一些机器暂时无法灵活应变的工作。比如清洁工,扫马路的清洁车早已发明,但只能在宽敞的大马路上操作,像香港庙街、深圳东门步行街这样犄角旮旯里都塞满街铺的马路就必须靠人手操作。TESLA的无人驾驶功能在美国马路上屡试不爽,但到了又有手推车、自行车、摩托车、又有被遗弃的菜篮框子、破损了的石头墩子的北京胡同,就立马投降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某个职位将被替代,而应该放在当地的环境去考量,完成工作需要的变量越多越不容易被替代。
人机协作将产生一部分新的高收入岗位。人类和机器各有局限,可以通过互补,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在不久的将来,各行各业都会争先恐后地引进机器,把智能设备嵌入到工作流程中来。由于机器的帮助,个人的人均产出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使得这类互补的岗位必然出现在高收入行业。一个律师配合专业文件处理系统,能顶替过去几百个律师的工作。Space X公司才一千多人就能完成每年几十亿美金的订单。
创造类的、规划性的、与人沟通类和跨界思维类的工作,机器也不擅长。人工智能的逻辑尽管受了人脑神经元工作原理的启发,但人类对脑科学的理解和开发才刚刚开始,人工智能的研究者都是IT和算法人才,不是脑科学专家,没有几人真正研究过、解剖过人脑,要完全类似人脑运作,几乎不可能。所以,那些涉及情感类的工作将不可替代,比如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从事人力资源再培训等工作;或者企划类、活动组织类、政策研究类的工作;又或者是审美有关的创造力工作。
5.
未来的社会会如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来是复杂的,我们越了解未来发展的趋势,就越能把握主动。在这个技术革新的时代,没有人能一直正确,所有人都永远是初学者,知识是永远的红利,唯有持续学习、持续自我更新,才能跟上潮流的步伐。
而大部分中产阶级将会往下层流动,人口结构再次变成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新的高收入人群和人数迅速增加的低收入人群,将带来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机会。
和个人一样,那些顺潮流而生的企业,如研发智能科技或先一步在产业中运用智能科技的企业,将会创造大量的利润。那些回避变化、更新滞后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对国家来讲,企业比个人更擅长合法避税,因此尽管会出现很多超级大企业,但由于中产人数减少,个人所得税税基也随之变少,反而政府需要补贴更多失业人口,因此会出现强企业,弱国家的状况。尤其是那些智能科技平台的拥有者,将具有影响整个社会的巨大权力,这种权力极可能被滥用,从而损害普通人的利益。就如文章开始时提到,如果你使用的智能平台,有意识地给你片面的信息,长此以往,你将成为平台拥有者想塑造成的你。
此外,国际关系也会根据持有智能科技的实力来重新洗牌,一如当年拥有核武器一样。
我们从渐退的互联网浪潮中走来,朝着势不可挡的人工智能时代走去。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曾说:“将来,人们会像用电一样用人工智能” 。
未来,将会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