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朋友参加了某个机构的“心态教练”的培训,我颇为好奇,今日午餐桌上,详细请教一番。
她提到,培训的核心是提高“迁善”的能力,如情绪上由“消极”转为“积极”,以前她可能需要耗费几天或长达一周时间,现在转变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是迁善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另外,有了“迁善”的意识,以往可能会很介怀,困惑的事情,也能看轻看淡,乃至化作乌有。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也能更倾向于以一种积极坦然的态度来面对。儿童教育方面,她分享的最大心得是,要重视培育孩子的“自信心”。
回到家里与某君交流,才知道教练技术现在在国内很受企业管理培训的推崇。教练技术源于体育,上世纪80年代首次在美国应用于企业管理,强调由管理教练通过方向性和策略性的有效问题,激发教练者的潜力,以更快达到目标。现在更是扩展到个人生涯管理方面,包括自我发现、夫妻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身体活动、职场生活和健康等。
而我觉得颇有意思的是,这个机构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迁善”(指改正过失而向善。《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三国·魏·王弼注:“迁善改过,益莫大焉。”朱熹《白鹿洞书院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价值观植入源自西方管理心理学和方法体系的教练技术。或者朋友在培训中还接触了其他许多相似的概念,但唯独这种具有中国文化根源的概念最深入她心。
这算是典型的国际文化本地化案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