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哥”其实年纪不大,下个月过完生日,才踏入30岁的年纪,但是他一直用无比挑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所有人与事。在他看来,几乎这世间的所有都是天生来和他做对的,貌似都与他有仇一样。
1、下雨了,他会说:这是什么鬼天气。
2、迟到了,他会归咎于公交司机开车的技术太差。
3、工作没有按时完成,他会认为是同事没有配合好。
4、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平。怼天怨地,各种抱怨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反正同事们的记忆中,没有一天他不是在抱怨。而且一点点小事,就喋喋不休。私下里,同事给他起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名字--“抱怨哥”。更为严重地是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自己树立一个对立面,有时是新来的一个同事,有时是那个经常送外卖的小哥。哪怕他和人家并没有太多交集,他也能找出人家身上种种让他讨厌的地方来。工作之余,大家聊天时,"抱怨哥"都会说起某某人如何不好,如何令他讨厌,说着说着有时会变成“恨之入骨”的状态。本来其乐融融的一场聊天,让他的这番演说生生地变了“沉默是金”。
谁的人生也没有得到特别的加持而变得一切顺风顺水,谁都会有低落、愤怒的情绪,难免抱怨、吐槽,适当地把坏情绪发泄出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把很多时间与精力都用来抱怨,那真是虚度了美好年华。
诚然,我们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不会所有人都喜欢我们,我们也不可能喜欢所有人。而很多事情的发展也常常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
但是如果我们总是限入抱怨这种坏情绪之中,真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让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经常的抱怨,就是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负面的心理暗示,然后越发感觉自己的看法都是正确的。如此恶性循环,心情怎么能够不黯然失色呢?这样的状态别人一般是劝解不了的,除非他本人意识到这个问题,而且发自内心的愿意改变。
讨厌一个人是我们内心的主观感受,是由于我们成长的环境带来认知局限所感受到的,也可以折射我们内心的情感,所以如果我们真正讨厌一个人,我们其实是可以反观内心,更加了解深刻的自己。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向内觉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你会发现,当你换一种思维方式,你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1、下雨了,这是自然规律,撑一把伞,徜徉在街头巷尾,看看雨中的世界,不是有别样的一种风情吗?
2、迟到了,明天想着早起一会儿,公交车司机开车慢一点,也是为了保障乘客的安全呢!
3、工作没有完成, 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就算是同事的问题,可不可以用包容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4、这世界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当你抱怨没有鞋的时候,有的人没有脚。与其抱怨,不如努力。抱怨无法改变现状,接受现实才是智者的姿态,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什么,其实你拥有的和别人一样多甚至比别人更多。
不必庸人自扰,无须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
《不抱怨的世界》中写道:
1、我们的外在世界,就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反射;我们与别人的关系,也源自于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你对别人不可能比对自己还好,一切都是从你自己开始。
2、又或者他永远不会成为我最好的朋友,但是,我没必要非去讨厌他。
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
即使这样他仍进行着创作。他的不朽名作9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永恒的杰作。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感受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经常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例如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时间。如果他当时把时间用来抱怨疾病,很大可能不会留下这些不朽的乐章。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人生是一场删繁就简的修行,不要让这些无畏的烦恼障碍了我们的心 ,牵绊了我们前行的脚步。
有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不快乐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我从来不相信,一个人成天怨天怼地,他能过得很快乐?所以,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不要在多年以后才发现,你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