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来讨论和争论并不一回事儿,有核心上的差异:讨论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争论的目标是为了彻底说服对方。一旦归结到这里,就反应过来了,争论是完全无用的,因为其实很难达到效果;讨论才是有意义的——自己的进步才最重要,不是吗?
虽然我很小就懂如何优雅地面对非议(比争议更为可怕的东西),但只有自己放弃了争论的习惯之后才反应过来,原来那并不是人微言轻,而是人微易怒。弱小的个体更容易闹情绪,若是有情绪掺杂,那么言论就越发地不靠谱,不靠谱的言论又掺杂着更多的情绪,恶性循环生生不息。
也就是说,争论不仅浪费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它妨碍自己成为一个清醒淡定的人——这可能造成的自我伤害太大了,必须彻底根除。
不跟老婆吵架,不跟家人吵架,若是能做到,绝对等于多活好几辈子。还是那句话,什么时间管理技巧之类的东西,相比之下都弱爆了,它们顶多只能解决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对于大块时间的浪费,那些技巧完全无能为力。
【思考】
共生和即时满足是小婴儿的两个特点: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自己笑了,整个世界是快乐的,自己哭了,整个世界都是痛苦的;饿了、冷了、热了,或是不开心时,就本能地哭泣引起注意。
而随着婴儿渐渐长大,可以区分自己和周遭世界,也有了延迟满足的能力。再长大一些,就会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是仅仅是软弱渺小的沧海一粟。这个时候,有的人逃避堕落,任凭不良情绪肆虐,而有的人在湍急的河水中抓住了渡自己过河的浮板,并努力地适应变化、寻求平衡。
比如,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她在清华读书时深陷焦虑,觉得自己很多地方不如别人。
她发现自己的不对劲后,开始写“非自传的自传体”小说,冷静地审视自己,学习心理学知识,思考困惑,缓释焦虑,自我纠错,自我疗愈。
她有句话我记在小本本上,“人最终要走上一条由自我意志推动的路,你越痛苦,就越说明周遭处境和你的意志之间不匹配,于是你不得不改变你的处境。”
即使是清华的大学霸,依然会觉得被别人碾压,但郝景芳提着自己的头发从泥地里拔起来,分出一个高度理性的“自我观察者”分身,一步一步牵着自己的手走出困局。
——节选自《理性,是一个女人最高级的性感》作者:梁爽
远离争论和情绪化在某一程度上是违反本能的选择,然而只有避免大块时间及大量精力的浪费,才能专注于更具价值和创造性的事件。
【行动】
1.增长学识,拥有更正确的价值观。
2.梳理易引起不良情绪事件清单,预演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