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加入一个民谣爱好者群,按照群规的要求,除了遵循维持群团结和睦之外,还要介绍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曲。本来听音乐对我来说就是个轻度爱好,没有形成持续的规律,也没有特别用心专注地去偏爱某一类型或某个歌手,现在一提到最喜欢,特别是这个最字让我有些发蒙。仔细回想了一下,少年时代条件所限基本没机会接触音乐,哪怕流行歌曲印象最深的就是《新鸳鸯蝴蝶梦》之流。上了大学在舍友的影响下,听到了多一些类别的歌曲,把每个月的伙食费克扣了些下来,攒了大半年买了个松下超薄walkman,那应该是我大学生涯里最大的一笔开支了,从此也逐渐有了自己听音乐的选择。
十多年间隙般的听歌经历不算长,却在科技迭代的影响下泾渭分明地分成了几个阶段。在大学的卡带时期听的最多的是中国摇滚红磡演唱会那两盘,罗大佑系列,那会刚火起来的许巍,甚至还有深夜爱听的许茹芸、许美静。大学时期还偏爱收音机,喜欢上民谣也是从收音机里开始的,当中年陈升慵懒又沧桑的嗓音从收音机里飘出来的时候,瞬间把我击中,从此成了升哥粉,除了循环听他的那些歌外,甚至去关心了他的八卦史。那会爱听几个电台主持人的节目,杨晨,小莫,还有丽红,她在央广《都市之声》和《北京不眠夜》做兼职主持的,特别喜欢她云淡风轻的风格,有一段时间她没在节目出现,后来才知道她因病早逝,当时我心痛了好一段时间。后来毕业找工作的档口听广播就少了不少,宁静是我听广播生涯最后喜欢听的一个主持人,应该是85后的新主持,风格活泼清新,通过她的节目我听到了很多最新的民谣音乐,从周云蓬、小娟、张玮玮、大乔小乔、李志到刺猬乐队、后海大鲨鱼等,这类相似的音乐风格从我毕业工作一直持续到恋爱结婚前的单身阶段。从卡带过度到mp3后,经常会把喜欢的歌放到mp3里单曲循环播出,mp3退出历史又出现了很多音乐平台,到现在的虾米、网易云音乐,有了智能手机后反而我的听歌时间越来越少了。
在我有限的听歌经历里,也尝试接触过英文歌,重金属和古典乐,但都没有太多感觉。我发现自己对歌词的敏感要重过旋律,可能与我乐感差也有关,所以才会喜欢九十年代的内地摇滚和后来的民谣,摇滚愤怒的力量和民谣诗化的风格都能让我产生共鸣。想了这些发现还是难以说出自己最喜欢哪首,只是有一个场景映上心头,是我刚工作那几年,每个冬天早晨上班都要从地铁站固定的出口走出,出来后打开mp3,耳朵里都是《北京的冬天》的旋律。以前听广播听到“北方的冬天是种干冷,冷得十分清澈,没有泥沙,没有尘土”,和《北京的冬天》前奏响起后的“北京的冬天,在嘴唇变得干裂的时候,我们开始忧愁”,两段文字糅合成一样的情绪沉淀在我心底,每次想起都能在片刻触到那已回不去的往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