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满江红》
孩童时听过的评书千千万,《说岳全传》占一半。在那个电视仍属“王谢堂前燕”尚未飞入“寻常百姓家”的80年代初,一台“老掉牙”单卡收音机算是我最知心的伙伴。小学二年级的暑假,我通过收音机第一次听到电台播讲的长篇小说《岳飞传》,顺间就被小说中“岳飞的英雄盖世”所深深折服,少年岳飞名师学艺,青年岳飞为国征战,中年岳飞壮怀激烈.....当听到《风波亭》岳飞就义的章回,儿时的我哭的像失去最亲密的朋友,父母无奈安慰我,故事就是故事,不要替古人忧心,要学习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男儿气概。就这样岳飞与他那句“还我河山”在我懵懂的心中便深深镌刻下爱我中华的烙印。
精忠岳飞,一个伟大的存在,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民族的荣耀。他是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是两宋乱世耀眼的将星,为了南宋的半壁江山,舍生忘死抵御外辱,殚精竭虑收复河山,救万民于水火,扶社稷之将倾;他就是爱国诗人陆游笔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那百姓心中所日日夜夜呼唤的“王师”。可最后却被幻想苟延残喘偏安一隅的昏君奸臣所陷害,最终将星陨落风波亭。也正因为如此,杭州西湖畔岳王墓前白铁佞臣铸成的跪像在那里千百年来祈求岳飞乃至后世国人所谓“原谅”。
岳飞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人形象代表,他还是书法家和诗人。历史上这样对家国危亡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不应被后世华夏所淡忘。岳飞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在反侵略斗争中常常以“兵无常形”出奇制胜,打出南宋“王师”的赫赫威名;又因其军纪严整、赏罚分明,即能体恤部署、又自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始终遵循“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钢铁般的纪律。在那个战乱不止、兵匪横行、道德沦丧的历史环境中,岳家军在艰难困苦的时刻,能竭力坚持这种崇高素养的军队,堪称仁义之师,堪为圣贤之德;这也是岳飞治军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宋绍兴十年岳飞率军郾城连战连捷,大破金军重甲骑兵铁浮屠。中原百姓夹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随后岳家军攻克朱仙镇,兵锋直指北宋都城汴梁。大宋中兴可期,故都光复在即;然昏庸乞降的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家军退兵;上谕煌煌,岳飞无奈班师,南归途中,中原居民攀衣拦马哭震九霄。鹏举不住北望,壮怀激烈,仰天长叹;此时的他明白,战局已无法扭转;但岳飞气吞日月的壮志豪情丝毫未减,英勇且悲愤地写下千古名篇《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短短百字的《满江红》气势磅礴,千百年来经久传颂,唤起了无数国人的爱国情怀,也让后人永远铭记岳飞这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民族英雄.....
可在当今社会一些居心叵测网络与媒体随波逐流,为博所谓的流量与关注,对各个历史时期民族英雄的事迹百般诟病,以取标新立异之感;但我个人觉得历史人物应还原至历史的大背景去评判。历史不容玷污,若非要用现代视角与世界观去审视批驳古人,总有些吹毛求疵之嫌。
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武穆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林则徐,再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总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从来都未能改变。正是有这些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英雄志士,我们伟大国家才能历经沧桑,我们中华文明才会薪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