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最近,我给自己列了个读书清单,并下载了一个读书软件,把觉得不错的书都加进去,一不小心,就加了二三十本。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只有两本书被我翻了大半,也就是说,我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书。
痛心疾首的进行反思,然后理了理自己的日常。我一天从早八点到晚十点总共12个的时间大概是这样被花完的:
每天要用六个小时处理家务,包括做三顿饭、给娃喂饭、洗涮、打扫。
大概四个小时专心陪孩子,包括阅读、画画、户外活动。尤其在户外,双眼不离孩子。
剩下两个小时才能看看书,并且要分出部分时间练琴,因为练的实在太少,能保持琴技不退步就不错了,不敢奢望进步。
注意,以上所有时间板块并不是集中的,而是被分割的零零散散。
孩子时刻在身边,每天都是各种斗智斗勇。
以前做幼师带三十多个孩子觉得很累,现在才知道带一个不比带三十个轻松。
不只是我,周围有很多人都说:我一天只能留出多少多少时间来读书了!
上学的时候不愿读书,被家长逼着学。现在发觉读书的重要了,自己想读了可是没那么多时间了。
到了我们这个年龄,要工作、要照顾老小,读书的时间是需要被留出来的,而且时间非常有限。
现在,考虑生计是主要的,读书是次要的。
(二)
所以,我非常怀念大学期间,那时候专业课不多,手里有大把大把时间。
每次寒暑假,都会借几本书来看。
即使这样,读的都是些小说之类,对其它并无涉猎,连本专业拓展的书也很少看。
且数量屈指可数。
那时候,时间太多的我都在干什么呢?
勤工俭学。
我那时候经济特别困难,尤其是高中有过一段特别困顿的时期,所以我对钱没有安全感,现在也是。
所以,我要抓住一切能挣钱的机会:
我打扫过校园卫生,一天十块;
在图书馆整理书籍兼打扫,一天十五;
在外面做家教,一次两小时,三十。
所有的一切都被称为是课余时间的锻炼,不大需要考虑生计问题。
那时候,学习是主要的,勤工俭学是次要的。
勤工俭学的经历给我带来了什么益处?
可以说微乎其微。
反倒是我在整理图书的时候借机读了不少书。(我们学校两个图书馆,一个是典藏馆,借书制度严格,基本借的人很少。一个是按时开放的图书馆。我在典藏馆。)
还有就是我同时带过两个家教,中间间隔两小时。这两个小时我没回校,而是在公园的一个角落复习英语,把四级过了。
到了现在,不仅是写文章的时候觉得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情,就连日常交谈时也觉得词汇匮乏。
真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如果,时间重来,我愿意天天坐图书馆:
我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强大了,你被取代的可能就小了,那么你就“贵”了;
我要好好学习英语,你看,现在这个社会英语多么重要;
我可以拓展一些别的课程,比如电脑方面的知识或者考个会计证等等。
(三)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前些天我看了一篇文章,作者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提出的一些看法,大概意思如下:
勤工俭学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学不到东西,还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不如在专业之外多读书,多充实自己,多打开视野。
因为毕业后,有的是工作的时间。
看了此篇文章,本来就焦虑的我更是:焦虑+懊恼了。
我百分之九十八同意作者的观点,百分之二有异议。
虽然我盼望时间倒流,可真的倒回去,我还是以前那个对钱没安全感的我,我依旧会选择勤工俭学。
很多人是因为经历了现在去回顾以前,发现以前的做法不对。
可当时的情况和思维方式,促使我们做出那样的选择,那种情形下并不见得不对。
有的人勤工俭学是为了赚钱维持生活;
有的人是为了锻炼自己体验生活;
有的人纯粹是盲从。
一个人去勤工俭学,跟他当时的生活状况及思维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四)
对于勤工俭学的利害,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还是要考虑实际情况。
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如果是为了体验生活,那就算了,毕业了有的体验。
2.如果是为了锻炼能力,也请选择跟专业相关的,或者是真正能让你学到东西的。
选择一份就够了,别占用正常学习时间,否则真的舍本逐末了。
3.如果经济困难,你可以这样:
学费贷款,
生活费可以申请学校的贫困助学金,
努力学习,拿到奖学金。
这些足已保证你的生活,把时间留下来充实大脑吧。
如果实在不行,请参照上面第二条建议。
想想我那时候,虽然困难,就算不去勤工俭学也不至于到挨饿的地步。
促使我去勤工俭学的除了我的不安全感外,最重要的是两件事。
一个是体育系的学长,在学校门口开了一家体育用品店,规模还挺大。
起初我也不知道,是和一个同学路过的时候她告诉我的,听说非常赚钱。
还有就是外语系的一个学姐,在外面开了一个培训班。后来做大了自己当老板,招一些学弟学妹去带课。
这两件事让我觉得自己特“没用”,然后更加坚定了勤工俭学的决心。
人家那真的是锻炼,可我那充其量就是,就是什么我也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
如果决心要去勤工俭学,请保持清醒的大脑和明确的目标。
一旦和学习冲突,请果断放弃。
又是一年毕业季、升学季,还没去过图书馆的、去的少的、以及处在迷茫期的,请多泡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