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我接到一份很特殊的工作。大概内容就是地方电视台在招募小学生做小记者,我的工作就是登记报名人的资料。
小记者日常的内容也很有趣,夏令营、生存挑战、参观部队等等。看了短短几分钟的视频以后感觉孩子们完全被吸引了,惊叹声也是此起彼伏啊。
这些平均年龄在十岁的孩子们真的很卖力,能拿出手的表演都带来了乐器助阵。当然录取的结果有喜有悲,有很多孩子因为害羞或者声音不够洪亮而落选了。
其中有一个小女孩第一次落选了,第二次换了个老师给她补考,不过她依然落选了。然后就故事就发生了。
这个女孩还没走几步就开始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了起来,男老师很无奈,安慰她明年锻炼好了可以再来参加,女老师相对严格,告诉她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已经又给她一次机会了,可还是没有录取那哭也是没有用的,如果有用大家都不用面试都哭就可以了。不过最后孩子还是被破格录取了。
可这件事我并不认为这是解决办法。虽然结束了女孩的哭闹,但事实上却给她造成了更大的麻烦,女孩在面试的时候驼着背,手不停的拉扯衣服,老师随机的问题她支支吾吾非常害羞。对于我来说这是我绝对不会录用的小记者。
老师们出于对她的同情心而破格录取了她,但是很明显这个女孩并不适合记者这样一个角色。这样的同情心合理吗?她沉默的性格在那么一群活泼开朗的孩子里会相处的很好得到快乐吗?
她们已经是十几岁的孩子了,我们应该告诉她们的是只有努力的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哭是弱者才在失败后的表现,强者应该更加奋进。哭闹如果让她达成了目的,那么这样的任性将会无止境的蔓延。
在家里我得妈妈在照顾我的外甥女时也常常这样,在她摔倒的时候就去打地板为她出气,在她哭闹的时候就满足她的愿望。这也是普遍中国孩子的教育方式。但这样的教育只会让孩子觉得错的不在自己永远在别人身上,自己的眼泪可以换来一切。
可这样的爱和同情心真的对吗?尤其是在这样的竞争中,其他孩子是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的录取合格单,而这个女孩确是通过哭得到的,她的同学又该怎么议论她,这个竞争的公平性又在哪里?其他孩子的努力也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这件事我始终认为不应该录取那个女孩,无论她哭的多么厉害,她的失败是她必须面对的,如果她在跌倒的时候你就去扶她,那她永远也学不会如何自己站起来。
收起无谓的同情心吧,有时候打击比同情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