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知识传承的桥梁,古有先人前辈给我们留下了琅琅上口的唐诗宋词,包罗万象的小说……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满腹经纶、侃侃而谈、妙语连珠,但我们经常会遇到想要表达某些东西却总是表达不出来,于是感叹肚子里的墨水太少。说明我们输入不够,需要大量阅读。
而叶圣陶先生的这本《多说与少说》告诉我们在写作过程所必须要掌握的:养成阅读习惯、训练写作技巧、培养欣赏能力。
作者叶圣陶先生,原名叶绍钧苏州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曾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1.养成阅读习惯的好处
有人说阅读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当我们读任何文章或书籍都好像与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交流,都会学到不同人的内心对事物的不同看法,读的越多,成长越快。
阅读虽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阅读虽然不能改变我们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我们的终点。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以充实自己,增加知识。
无论想要学好哪个学科,都要先学好语文,比如想学好数学,那就要先学好语文,否则没办法分析题目……诸如此类有太多,这里不一一举例。
再比如我们经常看的电视剧中、小说中的成功人士、名人……在谈论事情的时候背景都是在书房,而现实生活中那些演讲能力非凡的人,看着他们侃侃而谈,感叹他们知识渊博,其实这都与他们曾经看过的书籍有莫大的关系。
阅读不仅能增加知识面、提升写作能力,多读书还能让人变的有气质,可以增强交际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同时阅读也是输入。就像我们平时无论是聊天还是演讲等等,都需要大量的阅读,需要大量的素材,所以只有源源不断的输入,才能有效的输出。
2. 怎样阅读
赞同《多说与少说》书中的精读与略读观点,因为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有详略。
精读要求咬文嚼字,对文章细细推敲,不仅要了解文章大意,还要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要揣摩文章的精髓。而略读就是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注重的是效率。
作者分别用精读与略读指导我们如何阅读,至于怎样精读与略读这里就不剧透了。
3. 训练写作技巧
《多说与少说》中强调写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并讲述了动笔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开头与结尾要怎么写、以及写作过程中的要注意的8点:想清楚再写、修改是怎么一回事、把稿子念几遍、平时的积累、写东西有所为、写文章要准确鲜明生动、到底应该写什么、挑能写的题目写。
有人说文章的开头就像凤的头,凤头美好招人看,文头亮丽引人读。的确,一个好的开头才能有让人往下阅读的欲望。而文章的结尾应该结实、有力,直接点明文章中心。
要写好一篇文章一定要学会搭框架,越详细越好,框架搭完了基本文章也差不多写完了。框架是一篇文章的骨头,而一篇好的文章只有骨头还不够,还要有灵魂。
所谓灵魂就是一定要有能打动读者的情绪点,就是说文章是否牵动了人的某根神经,是否让人感到痛了、哭了、笑了、感动。有时候不妨站在读者的角度再读一读文章,问问自己读了是不是得到了一些好处?
有人说没东西可写,这就涉及到了平时的积累,就是说我们平时要通过大量阅读来积累知识,积累素材,除阅读外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朋友故事、身边人的故事、看到的新闻都可以拿来当素材。
拿到一个素材后,可以做两件事:素材很好,直接就是一个话题,建立文章,寻找更多素材,开始写。素材不错,但想不到能写什么,先放着,过几天有新的素材,再来建立文章。重点是要不停的阅读,不停的写,时间久了,自然会根据素材写文章。
4. 文学鉴赏
《多说与少说》在第三部分主要讲述文艺作品的鉴赏,强调了阅读任何东西都必须认真,以吸取那些对我们有益的,排除那些不可取的,才能让自己渐渐成长起来。详细列举了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和茅盾的《浴池速写》,略谈了韩愈的《答李翊书》。
书中强调了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要认真阅读、驱散想象、训练语感、听听别人的话!至于怎样认真阅读、怎样驱散想象、怎样训练语感、如何听听别人的话。快到《多说与少说》中寻找答案吧。
就像谭旭东说的:重温大师的教诲,必将收获多方面的教益和深刻的启迪。而书中的“经典训练”部分就像一份大师的“私家书单”,分层详细,实用又有益。整本书都通俗易懂,道理讲的很透彻,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