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拍的不错,让人捧腹大笑,也让人眼泪直流,但是看到最后,又堕入云里雾里:到底讲了个啥?
富翁家长为了让儿子长大有出息,于是复刻自己幼时成长环境,将儿子养在人为制造的苦难中磨练。孩子在无数摄像头下成长,一举一动都被观察分析,在设计好的环境里接受知识熏陶,在设计好的坎坷中经历磨难考验,最后终于成为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富翁倍感欣慰。
然而就在高考前夕,孩子发觉了破绽,他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让老爸庞大的教育团队原形毕露,儿子怨恨父亲设计了他的人生,放弃了高考,要走自己的路。
临别前,富翁说:你以为我设计了你的人生,可是,你又何尝没有设计了我们的人生?
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一旦有了儿女,貌似父母在控制着孩子的成长,其实孩子的成长也在改变着父母的人生。
实际上,所有父母都恨不得孩子生活在自己能控制的世界里,让他健康快乐但不骄奢,经历坎坷又不至于失去信心,而孩子真正想要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他朝着父母的既定目标走就大力支持,稍有偏离就出手矫正。
一切为了孩子好,这样的父母很伟大,却也很霸道,他们剥夺了孩子自主生活探究世界的乐趣。
最近听到一个故事,说某名牌大学教授夫妇14的儿子要跳楼,夫妻俩请心理专家出马劝说。
孩子问专家:人是不是早晚都会死?
专家说是。
孩子说:我长这么大,好吃的都尝过了,好玩的也玩过了,该去的地方也去过了,现在死了,没有遗憾了。
如果再活下去,就要面对中考,考不好,父母没面子,考好了,,还要接着经历高考,然后考研考博。
但是我学的再好,也不可能超过我爸妈,他们是学霸,是大学教授,可是他们过的也不开心,天天吵架。
我这样的人,上了班肯定要遭受老板PUA,然后再被逼婚生孩子,万一再生出我这样的孩子,我又会难过……到最后,我还是会死。我现在就能死,为什么要等到遭受很多折磨后再死?
心理学家听后,问他生活中最有意思的事是什么?孩子说他每周去猫舍打工照顾流浪猫。于是专家建议教授夫妇给孩子养一只猫,说父母留不住孩子,也许这只猫能。
故事真假不重要,世间真有这样的孩子,童年被父母当宠物养,不吹风不淋雨,上学后读什么书,上什么课都被安排得妥妥贴贴,一点坑都不让踩。
然而孩子终究要离开温室,读书考试就业成家,压力接踵而来,他感觉到好日子已经过完,剩下的人生都是为别人而活,再无意义。
电影中的富翁装穷骗儿子吃苦,教授夫妇早早让儿子尝遍了世间的甜头,他们行为相反,犯的却是同一个错误——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强塞给孩子的东西,永远比不上他自己努力抓取的有价值。
孩子需要什么?不是吃喝玩乐,也不是吃苦受罪,用吃喝玩来让孩子快乐,孩子只会变成快乐的猪,苦难打击也带不来幸福人生,孩子最需要的其实是被尊重,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上是人的基本需求。
魏书生说:当孩子活得有尊严,他会自豪,会真正地快乐起来。
孩子的尊严怎么来?不是父母不停地夸夸夸,而是让孩子做做做,让他自己去爬,去跑,去干活儿,去思考,干的好再夸。
自己做的菜最香,自己种的果子最甜,努力得到的东西才有价值,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多了,便与世界产生了难以割舍的连接,活着也就有了意义。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