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弟突然对我说出“福贵”这个词。
“你知道福贵吗?”我以为他会说出《神厨小福贵》,根据我对他的了解,他一定又会冒出什么金句,所以我选择不接他的话,看着他做好捂嘴笑的准备。为什么捂嘴笑,先不解释,后面的文章再做解释。
----“你看过《活着》吗?”
----“你看过吗?”
----“没有,我只知道某右上有个沙雕群,里面的人名全改为了X福贵。一喊福贵,呔,全都出来了”。
没看过这本书的人也许会觉得这个对话有些许莫名其妙,看过的人也许就会笑出来。
这本书我看了三遍,就算每次知道前后故事情节,依然渴望接下来的情节中会有那么一些好的意外,至少不会最后只留下福贵一个人和那头叫“福贵”的老黄牛。
看第一遍时,相信大部分像我这样的人是有些许抗拒这样的故事情节,开始感觉这个福贵就是禽兽不如,(想把他拉出去枪毙两个小时)。为了在赌场扳回面子,对自己怀着身孕的老婆又踢又打然后拖出赌场,最后是家珍自己一个人摸着黑走了几十里路回到了家中,如果他当时知道后面家珍的好,他一定会后悔的,后面他也确实后悔了。
随着情节的推进,只会感觉心情愈发沉重。一个一个角色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惊喜,可是在后面的情节中又接二连三的离去,而福贵是这一场里程中最完整的见证人,经历者。最先去世的是福贵的爹,然后是他娘,然后是听话的有庆,不会说话的凤霞,贤惠的家珍,二喜,最后连最小的苦根这个希望也消失了。当时是有多绝望,后面就有多看淡。
作者余华在自序中写到过“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真实。”是啊,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真实,这在生活中太常见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害怕被社会淘汰,三十岁左右的人为车贷、房贷奔波,四十岁的人成为家中主要的经济支柱,五十和六十岁的老人面临在家照顾孙子孩子这些而没有自己的经济自由,七八十岁的老人反而看淡了这些事情。
人的一生按照75岁来算也就大概27375天,活了二十岁的人还剩大概两万天。朋友圈、抖音、知乎……经常也会刷到那些正能量的句子:你是活了一万多天,还是活了一天,重复了一万多次?
所以啊,年轻人,陌生人,生活还要继续,加油啊。有人对我说过你也就只会说加油了。是啊,隔着手机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相互勉励对方了。好好活着,继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