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21天写作营的小伙伴@小小扎克 分享了一个视频,叫做《沟通错误是如何发生的》。
观看需要4分钟。有时间值得看一下。
/ 01 / 沟通错误就像衣服上的毛球,让你烦心但总也避免不了
提到沟通,很多人都会烦得不行,大家都说,“沟通是成本最高的一件事”。
但是为什么,沟通会让我们赔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甚至情绪呢?
假如沟通如同探囊取物,就像《星际迷航》中拥有心灵感应力的瓦肯人所做的那样——碰到别人的头,就能获知对方的思想,那么沟通就像用数据线来读取信息一样简单啦。
因为很少出错,所以没有人会说“用数据线调取信息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吧。
但实际过程中,沟通错误就像衣服上的毛球,让你烦心但总也避免不了。
因为沟通者是人,有主观而脆弱的情绪,他们不是外星人、更不是硬盘;
而沟通的过程,也不是单向的信息传输,而是两个技痒的大厨同时在炖一锅汤——最后的菜品质量,取决于共同烹饪者的品位、默契、控制力……
在文章开头的那个视频中,有一个更好的形容:在沟通中,双方都打开了一个叫“感知过滤器”的信息加工机制。
只要在表达或接收信息,“感知过滤器”就在你的大脑中运作。在语言、声音、表情、肢体动作上,只要仔细观察,都能看到它的作用。
人类的沟通,永远不可能是一场无菌、精密的完美操作。
/ 02 / 你是“攻系交流”还是“佛系交流”?
一聊到失败的沟通,我们最先想到的都是“攻系交流”方式。
比如特别想让孩子放下手机、不要再打游戏的妈妈,她吼叫了一连串的指令,全部是她认为“正确而有益处”的意见,但为什么孩子根本无法理解成“妈妈在帮助我做更好的事”,而是接受到“妈妈在否定我的价值”的信息?
妈妈在表达信息的时候,打开“感知过滤器”,放大了对孩子当下行为的厌恶;而孩子在接收信息时,打开“感知过滤器”,做出了反抗的下意识反应。
无论是妈妈,还是孩子,此时都进入了类似“攻击型”的状态,无法考虑对方的立场,也无法正确调节自己的“感知过滤器”,从而找到真正应该被接收的信息——沟通失败。
但是你想过没有,非常“佛系”的交流方式,其实也是“感知过滤器”的另一种非正常工作方式。
“佛系交流”表面上不会产生冲突,但其实同样完全没有考虑过对方立场,甚至拒绝接收反馈信息。双方都在进行一场极其懒惰的单向交流,非常无效,甚至比“攻系交流”更无效。
比如一潭死水的办公室环境中,下属单向地对领导吹捧、假意顺从,表面看讨论氛围其乐融融,但正是这一场沟通,把严重问题都完美掩盖了;或领导给下属的指令总是貌似正确、颠扑不破,但永远不走心、技术含量为零,这样的沟通也是在传递错误信息。
更不要说亲密关系中的冷暴力沟通,看似没有冲突,其实把爱人的一颗热心都扼杀在安静之中了。
以上案例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相信我,“攻系交流”和“佛系交流”无时无刻不发生在生活中。它们并不是绝对错误的,只是客观存在的。
/ 03 / 听过了许多道理,但懒惰的人依然懒惰
正因为“攻系交流”和“佛系交流”总是存在,如果你不练习控制,在沟通小误差慢慢累积成错误大爆炸的那一刻,你将是束手无策的。
在文章开头的TED Ed视频中,给出了如何避免沟通错误的4个建议,也就是教我们如何练习控制“感知过滤器”:
1,意识到“被动聆听”和“主动聆听”的区别,然后练习积极的“主动聆听”,认真去感受别人给你的反馈,然后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一切都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理解你。
2,练习在感受对方时,动用你的眼睛、耳朵、甚至全身五脏六腑。因为除了语言信息,眼神、音调、动作等非语言信息也是一种有效交流。
3,练习慢慢来,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都要不急不躁,敞开心胸接收别人的意见。过于急躁就会忘记交流其实是双向的。
4,有意识地感知自己的“感知过滤器”。每个人的阅历、文化知识、社群身份和家庭环境,都会影响ta看待世界的方式。“我是这样看的,你的看法是什么呢?”练习多这样对别人说。千万不要以为你的看法就是客观真理。
其实一个字,要避免一场失败的沟通,就是要在精神上忌“懒”,要时时有心。
在交流中,做到总是 “考虑对方立场”和“感知自己的‘感知过滤器’”,其实很累的,我自己也常常懒惰而轻松地“佛系交流”——觉得自己做到了就好了,别人接收到了就好、没接收到也无所谓。
不到“危机”时刻,就不会警惕地开启“感知过滤器”的感知器。
但是如果你经常不用这个感知器,有可能变得非常迟钝,无论怎么用力地表达,别人也无法弄懂你。或者你已经把和某个人的沟通状况变得非常糟糕,导致无法修复。
就趁和平的现在,好好练习一下用心沟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