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及执教者:滦平934王博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0,62页。
教材简析:
《面积》属于几何与图形领域,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时是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时应根据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比较、数格子等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表面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从而使学生获得初步面积的概念,同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几何知识部分的编排上看,小学生由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知发展上“从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是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而且是后面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具体形象思维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于这种抽象的面积知识相对困难,即使有少数同学通过不同途径听说过“面积”一词。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3. 体会数学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各种事物的认识,并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建构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面积相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各一张;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尺子、字典、橘子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小明和小丽家新房子的情境图。想一想:谁先完成,为什么?
2、知道“面”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观察小明家新房子的情境图,直观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播放洋葱微课小视频:“认识面积”
(一) 认真观看视频,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观看之后,谈感受,自己试着说一说对面积的认识。
2.自己动手操作。
(1)自己找一找,摸一摸,认识面。
(2)师:请你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物体,想看吗,摸橘子的面与刚才摸数学书封面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摸一摸,比一比,体验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物体的面都一样大吗,谁来比一比:哪一个面比较大,学生小组交流。
3、结合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4、完成教材例1后面的“做一做”。
老师在学生建立了物体表面之后,引导学生对物体表面的大小进行比较,在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用语言对面积进行简单的描述,用语言促进感知,有助于学生认识面积的意义。,
(二) 继续观看洋葱小视频,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思考:物体的表面有大小,这些封闭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
2、结合实例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谁能像这样说说什么是圆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呢, 3、想一想,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三、探讨比较面积的方法。
1、观看洋葱视频,法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板书:观察)
2、重叠法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等宽不等长的两张长方形纸片)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 师:请看,他是怎么比的, 我们给这个方法取个名,就叫它“重叠法”。(板书:重叠。)
3、测量法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4、想想:这两个图形,现在你还能一眼就看出来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吗?师:观察的方法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比较吗,咱们动手试试看,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好办法。
5、学生动手操作。
思考: (1)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2)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6、小结:有道理,要测量图形的面积,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用正方形是最精确的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1、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什么,自己说一说。
2、小明房间地面是用30块正方形瓷砖铺成。小丽房间地面也是用30块正方形瓷砖铺成的。这两个房间的地面,哪个面积大?自己动脑筋想一想。
五、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观看视频,谈感受;
观察实物,动手操作;
比较、测量,面积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