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期待,可以指引我们,同时,也可能变成一座牢狱,禁锢内心,变得不堪负重。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时间又是一个段落,我忘记了时间,时间在我的指尖滑落,生命囿于一片荒芜,找寻着出口,找着找着,不再找了,便是最好的寻找了。
昨天的雨,磅礴在辰起毫无准备的心头,看着它们落在身上,感受着它们的密集和重量,脚下也渗透在积水的深渊里,本来就要回转身,回去了,又转念,径直往前面走,有什么顾念呢,在这样的雨里,很多人,依然在前行,前行去履行生命本来已经习以的活动。
碎碎念念完了,还是回归吧。“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无声告白》里封面题目下的示意,一句作为整本书的意旨。
‘期待’, 期待什么,期待着成为什么?
莉迪亚,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多少年来,被期待绑架了,活在一个又一个期待里,看着一个又一个期待一圈又一圈地紧紧捆绑着自己,却无言地忍受着,接受着,因为那是心底的愿望,那是母亲的愿望,以此来留住母亲不再出走,确保父亲不会因为母亲的出走而颓陷,以保证家的完整,可是,这一切并不是她所能承担的,不应该是由她来承担的。一年又一年,16岁了,多少期待焦距在她的身上,多少期待,让她难以承受生命赋予的青春年华,难以承受失败,难以承受来自父母的失望,一个人承担了那么久,带着那伪装的笑容,面对父母了那么久,“是的,妈妈”,一次次的应付着母亲,那么久,终究,太累了,唯一能够理解她的哥哥就要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她再也受不了了。
对于她,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当初,哥哥将自己推入湖里,不去挣扎,沉沉地陷入湖底那样,她终无法承受的归宿,就在那湖底。
无声地,告别一切,告别期待,回到自己,回到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自己。
作为一名读者,对于这样的事实,她无声的选择,除了惋惜,更是为了她的解脱而释然。
当李·夫妇发现了女儿离世事实,痛苦,不解,难以接受,内心期待的聚焦目标没有了,难安。
作为父母,李先生在自己多少年的移民生涯里,太多的眼光,让他内心深处根深蒂固地植入了自己不一样的念,在他国的那份孤独,如毒药般侵蚀着自己,他生怕自己的孩子也一样,因为黄皮肤而内心受伤,陷入孤独的境地,她给女儿的生日礼物是一本书《如何赢得朋友》,他感慨,如果当年他看过这本书,也许就不会这样了,也许会有很多朋友,和玛丽琳好好谈恋爱,会留在哈佛……那份期待通过这本书转嫁于自己孩子身上,他是无意的,因为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女儿。
莉迪亚总是在走廊里的电话旁,装作正在打电话,待父亲走过时,以让父亲认为,自己有很多朋友,一次次地在饭桌上,她不得不高声地说着,她这个朋友怎么了,那个朋友怎么了。
玛丽琳,莉迪亚的母亲,曾经聪明美丽的学生,有着自己的梦想,一直努力着拜托母亲所期待的嫁个好男人,做个好家庭主妇的生活,可正是因为嫁给了李,有了孩子,她成了家庭主妇,放下成为医生的梦想,为家庭付出。可是,内心深处的躁动不安,激起了那封存的种子,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时,她出走了,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医生,同时,母爱与家庭的责任牵绊着她,难以释怀,陷入困惑。终因为身孕,另一孩子汉娜的出世,而放弃了那梦想。从此,她的梦想转接在女儿莉迪亚身上,一本又一本化学生物方面的书,医学方面的书,自己认为有用的书,作为莉迪亚的礼物。一本又一本的沉重施往女儿身上,毫无意识,以为这是女儿乐意的喜欢的。而这只是她自己喜欢的而已。
作为女儿的莉迪亚以为,一个又一个地接受母亲的期待,就会留住母亲不再出走,就能够保留整个家的完整。
总之,她一直伪装着,自己有很多朋友,很喜欢母亲的礼物,微笑着,很享受着这一切的按排。
可是,只有他的哥哥看在眼里,她所承受的一切,也同情她所承受的一切,还有小汉娜,幼小的妹妹,在不起眼的角落,悉心地观察着家里的这一切,这个家里,似乎没有她的任何位置,似乎她只是家里的一台会思考的录影机,记下了家里所发生的一些细微的插曲,而姐姐莉迪亚那天晚上走向湖边的过程,她趴在窗口看得清晰。也在晚上偷偷跑出家门,沿着姐姐走的那条路,感受着姐姐做出选择的所思所感。
也许,这本书的作者伍绮诗,就是小汉娜,那么细微入至地观察着这一切,看到小汉娜的眼睛,看到她所思的画面,就能感觉到有另一双眼睛从外面看着这一切。这是长大后小汉娜的眼睛,是作者自己的眼睛。
爱与期待,可以指引我们,同时,也可能变成一座牢狱,禁锢内心,变得不堪负重。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这样的期待,找到真实的自己。
这样的期待,可能来自我们的亲人朋友,也可能来自我们所认为的他们的期待,也可能来自我们自我世界里经由欲念控制的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又在哪里,或许,直到停止寻找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