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因为朋友的拜托,我“接盘”了一个剧本项目,奔着“有机会写就好好珍惜”的理念,我开始了连续十天每天十小时以上却无实质进展的剧本会。
期间我曾劝说自己,打磨剧本这事儿就是很迂回很费劲,但是同时也意识到一些非业务上的问题——
为什么每天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研究订餐?
为什么说好了时间却需要等导演女朋友兼编剧之一起床?
为什么有人私下抱怨太奔波却不提出“不如约在大家都方便的中间地段”?
为什么制片方不反馈意见只让编剧再改改?
为什么剧本会最后变成我和主编的讨论而其他人都在玩手机和发呆打瞌睡……?
由于是当局者,我不确定我是否戴了有色眼镜,于是陆续找三个朋友沟通,来确认是我太苛求还是对方的确有问题……亦或者目前行业现状就是如此?
后来,我突然意识到,不是别人有问题,是我错了,我犯了一个“陪着他们浪费生命”的错误,所以,我退出了。
提出退出前,我有点心理压力,因为我想到当初答应了朋友来接盘,我想到了半途而废会不会不太好,我想到了一直跟进的策划姑娘人很好,我想着要不要再等等看看会不会有转机。
但我为此嘴唇冒出了两个大泡,而且由于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低效消耗,眼看就要影响其他事情了,所以我选择先跟朋友沟通,向她说声抱歉,我实在无法再继续跟进,没想到朋友说没关系在此之前已经有好几拨编剧都退出了,接着我跟策划姑娘联系,策划坚持让我留下订金,且相约以后再合作其他项目。
就这么简单解决了,我松了口气……
随后跟一位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提到了此事,朋友建议我去读一下《精要主义》。尤其是注意一下西南航空的故事。我立刻去找了这书来读,并且首先看了西南航空的故事。
简单来说,就是“西南航空在航空业普遍低利润的情况下,年复一年地创造了靓丽的财务业绩。”而其领导人赫布秉持的“精要思维”,正是造就这一结果的关键所在。
《精要主义》的作者提到说自己曾参加过赫布的专访,当赫布谈到他在西南航空“是多么谨慎地进行权衡取舍”时,作者竖起了耳朵——
他们公司不是所有的航线都飞,而是只提供点对点航线;
不是抬高价格来覆盖餐食成本,而是决定不提供餐食;
不提前分配座位,而是让乘客登机后挑选座位;
不向客户推销炫目的头等舱服务,而是只提供普通舱服务。
以上这些,并非默认设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商业策略。光是看着这些“苛刻的条件”,恐怕很多人和我一样有相同疑问:“他们不怕失去那些限制条件之外的客户么?”但赫布却如此回答:“我知道自己的公司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也知道自己公司不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那么,西南航空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呢,它是一家低成本的航空公司。所以,这也是赫布做决策的前提背景。
当我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就明白了朋友为何要推荐我看这本书。因为在作者看来,如果能够提前以精要思维去思考和判断,可能会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减少产生坏结果的几率。道理很简单,但是……还总是会犯错。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非常及时。
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作者为何用一本书来阐述?
《精要主义》这本书除去前言和结尾,以西南航空的故事作为切入点,从四个角度和阶段阐述了什么是精要主义,以及如何成为精要主义者。
首先,从思维上。作者认为,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是:选择 →甄别→取舍;
接下来的三个角度,则是引导读者,“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精要主义者,你需要怎么做”——
第一步是“探索”,怎么探索呢?作者以此拓展出五大要素,分别是:抽离、审视、游戏、睡眠、精选。
探索之后的第二步,就是“排除”,这个步骤也由五个要素构成:澄清、放弃、编辑、边界。
最后来到第三步,“执行”,同样是五个要素:缓冲、扫除、进步、心流、专注。
以上,就是《精要主义》的基本框架,在有了基础思维模式之后,按照这15个要素去学习去执行,便是一个很好的“精要主义者养成指南”。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所谓的精要主义,并不仅仅教人学会说“不”,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判断。
就像这本书的副标题写得那样,“如何应对拥挤不堪的工作和生活”。因为我们面对蜂拥而至的机会和事件,忘记了判断,在应接不暇中逐渐丧失甄别的能力,最终陷入疲惫不堪。
所以,这本书我一直留在手边,偶尔会翻出其中一个元素来仔细地读一读,希望自己不要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