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种绵延深厚的乡愁、民族情感款款走来。千百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缓慢,“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中国乡村的真实写照。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使城市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统一起来,这是绕不开的问题。考验的也是城市的综合治理水平和能力。
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是没有灵魂的,纵然楼建得再高,城市建得再好,总是缺失了生生不息的根源。比如深圳,作为全国的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由原来的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取得的成绩世人瞩目,但同时缺少文化底蕴,也被诟病不少。“来了,就是深圳人”是城市的开放,来了却像没有根的浮萍,是城市的根缺失了。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如何探索一条符合超大城市发展规律的路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过去,滨江岸线是个“工业绣带”,经过多年的治理,它由一个“工业绣带”变成了一个“生活绣带”,对城中的老建筑,历史古迹,像对待一个“老人”一样,保护城中的文化和历史。人居环境改善了,城市留下了记忆,同时人民也留住了乡愁。
小时候读老舍的《茶馆》,除了对北京印象最深的茶馆,就是北京的胡同。北京胡同似乎就是老北京的一张名片,承载着北京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在北京的胡同里贴一个新春的“福字”,包饺子、做老北京布鞋、话家常……这些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无不包含着传统的历史和人文精神。假如在老城区的改造当中,把北京的胡同给拆倒了,是能建立更新更漂亮的楼房,但失去的文化和历史呢?是否也能重建?城市的记忆,有我们童年的回忆,有我们精神的寄托,也有我们道不完的乡愁啊。所以,不管城市如果建设和发展,请善待他们。
说到大西北,人们会想到甘肃,说到甘肃就不得不提敦煌莫高窟。这是璀璨的文化瑰宝,敦煌文化不仅是民政的文化,其中更蕴含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待我们更深入的挖掘。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要注意保护历史遗存,文化血脉。
从北京的老胡同保护,到福建福州市三坊七巷的修复,从万寿岩遗址的抢救到崇左左岸花山壁画的保护,再到广州市老街区的整体规划……都有一条明显的脉络:保护历史文脉,重视文化传承。让一座城市有记忆,让人们心中有乡愁。
什么是乡愁呢?我想不仅仅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方矮矮的坟墓,而是心中诉不完的纸短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