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本身是完整的,但是爱就像两极一样,是由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依赖性的爱,另一方面是独立的爱,或者说灵性的爱。
依赖的爱,主要是体现在一个人的前三个阶段,也就是胎儿期、童年期和青春期;独立的爱或者说灵性的爱是在人生的后半段,也就是成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这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转换时期,同时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准:当一个人不再跟他的父母对抗,无论是内在的对抗,还是外在的对抗都没有了的时候,那么他就是一个成年人,他的爱就成为了独立的爱。
依赖性的爱,显著的特点是,我是依赖于他人的,我是依赖于环境的,所以我愿意牺牲我自己,我愿意奉献我所有的一切,来确保你的安全,因为如果你是安全的、稳定的,那么也意味着我是安全的、稳定的。
孩子的爱之所以是依赖性的,是因为他们要依赖于爱才得以生存。这一点在孩子进入妈妈的子宫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妈妈的子宫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要保证它是稳定的。对妈妈子宫里边的婴儿来讲,他跟环境是一体的。环境是稳定的,意味着他是稳定的,环境如果出现任何状况,他也会遭受威胁。
孩子跟妈妈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他能够感知到妈妈的一切状态。在这个时期,如果妈妈死掉了,那么婴儿也会死掉。所以孩子为了生存,他就要确保,他跟环境都是处在一个相同的频率,一个稳定的状态。在这个时期,孩子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妈妈,我愿意为你牺牲一切,如果你好,那么我就好。
所以孩子在妈妈的子宫里的时候,需要与妈妈保持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个时候,如果妈妈生病,或者遭受暴力,或者经历饥饿,孩子都会有同样的感受。而这个阶段,当我感知到什么,我就很可能按照我感知到的感受发展出我的样子。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很多男人死于战场,剩下了很多寡妇妈妈,为了生存她们不得不离开家园。而在这些妈妈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很深的感受是,我失去了我的家园,我是无家可归的。这些妈妈的孩子也出现了同样的状态。很多孩子长大后,就变成了流浪汉,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无法区分无家可归这种感受是属于妈妈的,还是属于我的。
在妈妈子宫里的时期,孩子会感觉像在天堂一样。因为在妈妈子宫里,孩子会被照顾得很好,会得到一条龙的服务,比如说他饥饿的时候,营养就会自动到来。而这样孩子是感到非常舒服的,会让孩子不愿意离开妈妈的子宫,或者说不愿意离开这一段时期的天堂。
但是当孩子出生了以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因为当孩子在妈妈子宫里面的时候,他是跟妈妈、跟环境完全连接在一起的。但是当孩子出生以后,她跟妈妈之间就产生了距离,这个时候他必须发展出一种能力来客服跟妈妈之间的距离。这个能力就是感觉、情感,当他需要食物的时候,他会通过哭向妈妈表达,如果妈妈看到他,就能满足他的需要。这时,在他内心深处有一个概念,我必须跟我的家庭在一起。如果我离开了家,就只有死路一条。
具体的情况是,如果父母对孩子实施暴力,或者是性侵犯,孩子会允许他们,而且为他们保密。依赖性的爱是没有办法让孩子离开的,它没有办法让孩子在面对父母带来的伤害的时候逃离。
但是这会带来另一个后果,如果妈妈和孩子不在一起。比如,妈妈住院或者孩子住院一段时期,妈妈没在身边,孩子会感受到被抛弃,会感觉到完全的无力,会认为妈妈离开了我,一定是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好。为了不去感觉这种孩子的无力,他会产生出很多的概念、想法。
另外,他也会为了生存,为了确保父母的安全而牺牲他自己。比如,当他的父母越过孩子的界限的时,他会允许父母这样做。
如果一个人完全陷入到依赖性的爱里,那么灵性的爱对他来讲,就是一种挑战,一种干涉。与依赖性的爱不一样的,独立的爱或者说灵性的爱,不会对发生的情况做反应,灵性的爱是意识到它就是在那里。它会不断地带领一个人,穿越第二、第三阶段,最终把他展现出来。
在第三阶段---青春期的时候,为了更好的生存,为了让自己感觉舒服,那个年轻的男人或女人会发展出另一种能力-------思考,或者说理性。
但是,思考是非常狡猾的,它会把一个人带离现实。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有很多很多的念头、思想、幻想和概念。这些概念是关于我是谁,我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子,我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同时他会通过思考和理性为他童年的经历找借口。
这时候,孩子的小我是非常的强大,他认为,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我的生命我自己做主,完全由我决定。但另一方面,他的这种很强的小我,实际上是建立在孩子无力的感觉上的。
这个时期的年青人会有很多的纠结和自我的挣扎。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当一个人开始不在与自己抗争,不再指责自己的时候,他就开始从依赖性的爱走向了独立的的爱。
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当事人或这个年轻人他能够做出来的,也不是他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而是时机成熟的时候,它就会自动来到这里,自动发生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